美文网首页
引发孩子暴力倾向的“隐形暴力”,你做过吗?

引发孩子暴力倾向的“隐形暴力”,你做过吗?

作者: 扶禾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23-11-10 13:36 被阅读0次

    近年来,在未成年中的暴力事件似乎越来越多,根据中国最高检察机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9月,起诉校园暴力和欺凌犯罪260余人,办理涉未成年人民事支持起诉案件4500余件。

    触目惊心的新闻,让人不禁思考,是现在的孩子更容易有暴力倾向吗?还是背后有心理上的原因呢?

    孩子有暴力倾向,是怎么了?

    其实,未成年人的生活阅历相对比较少,自我意识也处于探索时期,抗挫折能力低,相对于成年人,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任何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攻击暴力也离不开学习和模仿。

    家长是孩子早期的主要模仿对象,家长的暴力教养方式,是孩子产生攻击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不和睦的家庭关系,都与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有关。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稳定的、可预期的、有爱滋养的“避风港”,为他营造安全地带,那么,这个孩子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引起的暴力行为。

    有些家长可能认为,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好了,大部分家庭对孩子也很用心,又怕饿着孩子,又怕冻着孩子,更不舍得打孩子,怎么还会有心理问题呢?

    孩子作为精神独立的个体,也不可能完全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他也有精神探索的需求,

    同时,有些家长虽然没有打孩子造成他的暴力倾向,但是也免不了孩子通过其他方式习得暴力行为。

    这些“隐形暴力”行为,你对孩子做过吗?

    1、威胁要伤害孩子,动不动就让孩子心惊胆战;

    2、“翻脸像翻书”,把气出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态度不一致;

    3、随便丢掉、破坏孩子的私人物品或有纪念价值的东西;

    4、过多干预,不给孩子自由空间,一切都要受控制;

    5、侮辱、贬低、嘲笑孩子,特别是在外人面前;

    6、在情感上或言语上冷落孩子,让孩子有被抛弃感;

    7、遇事过于苛刻,总是拿别人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

    面对孩子的暴力倾向,家长该怎么办?

    心理学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源于愤怒。当孩子遭遇攻击或挫折时,我们会产生愤怒。通常情况下,孩子的攻击行为,依赖于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或意图,孩子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恶意或者暴力的倾向,所以选择用暴力行为反馈。

    这可能是孩子产生了归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归因偏差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响。

    卢梭说过: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家长一定要避免使用“隐形暴力”伤害孩子。关爱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抵达孩子柔软的内心。

    如果孩子已经产生了归因偏差,那么,需要正确引导,让孩子的认知回到客观健康的范围内。如果感到无法纠正孩子,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培养孩子,要允许孩子用自己的节奏成长,不用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引发孩子暴力倾向的“隐形暴力”,你做过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ih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