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旧文)
近日对于叶嘉莹先生关于古典诗词的讲座,机缘凑泊,就遇到了,就看进去了。因为是网上阅读,往往读到需要交费处就断了。但有限的阅读,已使我很有感触。后又搜到许多视频,得到更多的直观感受。
倾听先生的娓娓道来中,自己似乎脱去一层眼翳,看清了许多东西,看真了许多东西。又似乎激灵了自己的触觉,使之向外伸出某种遮蔽之外,向内触摸到心灵的各个角落。那种片言会心,那种通脱惬意,让我多次停下阅读,起身离座——那是那种上好的美味,要慢慢享用的感觉,我不自觉地点一支烟,冲一杯咖啡,让其时的享受更加全方位,更加有味而悠长。
先生于古典诗词,发微阐幽,别有见地,她对每一首诗词的每一句、每一词、每一字,作精细的研究,纤细之处俱讲得分明;在我们一带而过的地方,先生让被忽略的内涵显现,真的是不说看不到,一说开了窍。先生还原诗词与人生的契合,把诗词与做人、与修养、与持守、与境界、与生命融合,给人生以指引。先生讲解中,博征旁引,信手拈来,融会贯通,给人以诗词内外大量的涵盖中西文化的百科知识。先生把诗词感性的语言,讲得明白晓畅,又自然深邃,没有模棱两可,玄言虚语。先生把诗、词、曲、赋的区别讲得清晰透彻,让人恍然了悟。听了先生的讲座,觉悟到自己平常对于古典诗词的理解、欣赏、体会都是表面的、肤浅的。的确,眼会看、耳会听、心会辨,这是能力问题。看起来都去旅游,收获不一样;一起看舞剧,感受不一样;艺术,许多的人无福消受。“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这就是庄子所说的认知能力上的盲与瞎。
由于职业关系,诗性的、诗意的东西一直离我很远。我习惯于开门见山、一览无余之美;习惯于明辨是非、片言折狱之美;习惯于论辩批驳、折冲樽俎之美。现在,在先生开发的这一片古典诗词天地中,跟随着先生,撇开叙述,撇开说明,撇开论理,撇开判断,不辨是非,不论曲直,关闭一切理性思辨;感受那种直接诉之于感觉的文字,想像那种直接撑开在眼前的情景,随动那种直接合拍于心息的节律;快意那情真意足,体味那万古寂寥,禅悦那透网金鳞,游离那空濛模糊,感奋那生命意趣,倾倒那高旷心志,涵泳那含蓄蕴藉,寄情那委婉曲折,我流连于别样的美。而最重要的是,通过先生的引导,自己似乎看到一条若隐若现的游历于古诗荒原的路径。
唉,思辨的习惯难以改变。听了先生几个讲座之后,我止不住就想到,茫茫诗海,何为好诗?想到孔子的兴观群怨,是诗歌好坏的判断标准吗?好像只是说诗之所用。从作用上判断诗歌的好坏吗?讲不通,但也离不开。
叶先生说,诗歌好坏的判断,主要是在它里面要含有一种感发的生命。
我觉得,好诗能给人以生命的感奋,它给人生以提携,以支撑,以指引,以激昂,从而提升人生的格局和境界。好诗能引人以情绪的感发,它给心灵以通脱,以慰籍,以安顿,在心灵共振中让人们的各种感觉情绪得以消融、释放。好诗能启人以思绪的飞扬,它给人以无穷幽隐、它给人以无尽意味、它给人以无限联想。
好诗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藩篱,把个体生命的有限接引到宇宙自然的无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