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1-27禅是快乐的哲学

2018-01-27禅是快乐的哲学

作者: 家事多福 | 来源:发表于2018-01-27 20:20 被阅读0次

    禅是快乐的哲学 

    佛是什么?也许说到佛,大多数人就会想到如来佛祖降服孙悟空,或者想到人们到寺院里拜佛祈愿,佛是法力无边的大神仙。我们对佛的认识,从小就被民间故事、神仙小说或世俗习惯给带歪了。佛,就是佛陀,也译为浮屠或浮图,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者”、“觉悟的人”。因此,佛是人。佛祖也是人,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净饭国的王太子,佛祖老到一定年纪也会圆寂。所以,佛教并不虚无飘渺,佛是人间的哲学。南怀谨先生作过一个比喻,很说明问题,他说儒家是米店,道家是药店,而佛教是百货店。不是吗?世人无论什么事,都可以到寺院里去求佛的,佛教可不就是百货店嘛。呵呵。当然我是俗人,自然不能免俗,我依然是会到寺院里虔诚地进香拜佛的。

        佛教也是有很多宗派的。在唐朝时,大概有十宗,小乘两宗:成实宗、俱舍宗;大乘八宗:净土宗、禅宗、密宗、华严宗、天台宗、律宗、唯实宗、三论宗。现在盛行的是禅、净、密三宗。比如我们较熟悉的“净土宗”。净土宗认为西方有净土,是一个极乐世界,人死以后,阿弥陀佛就会来把人接到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就是一尊负责接善男信女去净土的接引佛。死后想去西天净土吗?那就一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听到以后,就会把你接走。

        还有一个宗派,我们也很熟悉,那就是“禅宗”。禅思,也是现在很热门的词了。那什么是“禅”呢?禅也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静虑”,就是非常安静地坐在那里思考。有句成语说明了禅宗的起源,就是“拈花微笑”。当年佛祖在灵山法会上给众弟子说法,说着说着,佛祖拿起了一朵花给大家看,众弟子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个叫大迦叶的弟子明白了,于是大迦叶就笑了。大迦叶能与佛祖心心相印,于是佛祖把心法传给了他,这就创立了禅宗。但把禅宗传到中国的,那是禅宗的第二十八代传人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是在南朝梁武帝时在广州登陆中国的,达摩是中国禅宗的鼻祖。禅宗的心法一代一代传承,传到第六代,到了六祖慧能时,慧能对禅宗进行了改革,禅宗开始发扬光大了。六祖慧能是生活在唐朝武则天时期的,现在在中华大地风行的禅宗,其实是六祖慧能开创的,慧能说法的记录,叫做《六祖坛经》。中国所有僧人的著作,只有慧能说法的记录被叫做经。还有一位说法记录被叫做经的人,那就是佛祖。

        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印度的佛教与中国的佛教,现在差别是很大的。六祖慧能的贡献,就是把禅宗中国化了。中华文明本就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佛教传到中国,既影响中国,也被中国文化影响着,转化着。六祖慧能对禅宗的变革,也是宗教与时俱进的进步。

        禅宗的变革,就是把佛教简易化,本土化。先说简易化。做和尚有很多戒律,还要念经。净土宗算是简单的了,就念“阿弥陀佛”。而禅宗更简单了,连经都不用念了。六祖慧能的说法,是“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就是说人只要觉悟了,就是佛了。当然了,要修行,并不是什么书都不念的。禅宗不念经,但是要念禅宗的“公案”。禅宗的公案,是前辈禅师创造的,给后辈做参考的许许多多觉悟的故事。再说本土化。本土化其实就是把佛教人间化,佛教不再神秘,不再是出家修行的僧人的专利。禅宗的观念是佛法就在人间,悟道也就是在世俗之中。所以,修行也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本土化还有一点,就是禅宗的儒学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么修行呢?是不是要每天花几个小时来打坐参禅呀?六祖慧能说其实很简单,就是“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总之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团结同事,凡事多忍让,这就是修行了。这就说白了,平时过日子也就是在修行。

    禅宗的变革,其实是契合了佛教的根本。佛,就是觉悟的人。禅宗的佛法就是要人们“觉悟”,而且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在日常的思考中觉悟。佛祖的宏愿是要普渡众生。因此,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关键就在这个人是否“觉悟”。人在还没觉悟之前,那就是凡夫俗子,就是处于“迷”的状态。“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愚痴佛众生,智慧众生佛”,就是说: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只要觉悟,众生就是佛;如果迷糊,佛也是众生。

    那么众生为什么就愚痴,迷糊,而不能觉悟呢?有个成语又能说明问题了,就是“执迷不悟”。拆开来说就是“因为执,所以迷,而不能觉悟”。要想不迷,那就要破这个执。那执又是什么?执就是执着,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就是一根筋,死心眼。要把执简单明了地说清楚,有点困难。但凡世人孜孜以求的事物或行为或态度,都可以算作执。比如美食、美色、美景、好音乐、好容貌、好车子、大房子、金钱、地位等等;还有处世的心态、办事情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待人接物的做法等等也是一种执。这些物质或精神的执,说到底还是要以“我”这个人作为载体的,这些执其实是对自我的执。所以破执的首先就是要“破我执”。然后才是“破法执”,再后还要“破空执”。

    “破我执”就太难了,要不以自我以中心还容易些,要完全放空自我,试问俗人那是谈何容易呀?所以,禅宗就流传着很多很多如何破执顿悟而成佛的公案,给禅师或俗人作为参考学习。破我执并不是人人都得要去出家入空门去,前面说了禅宗认为佛法就在人间,悟道也就是世俗之中。禅宗所说的破我执,其实是找回本真的自己。所谓普度众生,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脱离苦海。但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每个人的人生也只属于他自己。因此,成佛也正是为了每个人自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有一个故事可以来解释一下破我悟道这件事。禅宗五祖弘忍要传衣钵,就叫弟子们都来写一则偈。谁写的偈最悟道,衣钵就传给谁。大师兄神秀苦思再三,写了一则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经忍一看,就知道虽然境界很高了,但是还不够靠谱。修行要破我,要四大皆空,神秀还身是菩提心如明镜,还要常拂拭作卫生,这不都还是“有我”嘛。而另一个在厨房作杂活字都不会写的徒弟,叫人帮忙写了一则偈,是这样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不识字在厨房工作的徒弟就是六祖慧能。这两则偈的高下也不用多言了。

    佛祖看到人世间生老病死的苦,悟道成佛,要普度众生。这是要度众生脱离苦海,度到极乐世界去。世人要度,那就要修行。禅宗的修行就在世俗中,就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到顿悟成佛了,那就到极乐世界去了。所以,修行是为了从苦的状态向乐的状态转化。从这个维度来说,佛是快乐的哲学还是说得通的。假如凡夫俗子如果修行不够,或者悟性不够,不能进入极乐的境界,那么退而求其次,修行到快乐的境界应该还是可能的。

    每个人都是肉与灵的结合,肉即身体,灵即精神。身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已无需多说了。而精神呢,我愿意把精神比作一个酿酒的酒缸。每个人的精神酒缸的容积都是一样的。并非智者的精神酒缸就大一些可以多装点东西,普通人的精神酒缸就小一点装得少。在容积一样的前提下,其实就看你要往这个缸里装什么来酿酒了。你装的快乐多了,忧伤自然就少;你装的宽容多了,狭隘自然就少;你装的理解多了,埋怨自然就少;你装的谅解多了,愤怒自然就少;你装的勇气多了,恐惧自然就少。所以要酿出美酒,还是酿成了一缸酱、一缸醋,那就看你往这个缸里装了些什么东西了。我看谁也都愿意多装些快乐、宽容、理解、勇气等等,那怎么就能多装这些好东西到自己的缸里呢?禅宗的修行,简单说就是禅修吧。就要破我执,放空自我,然后找回本真的自我。

    禅宗的主张是处处可以悟道,事事可以修行,时时可以成佛。所以禅宗是人间的佛法,简易的佛法,自我的佛法,自由的佛法,也是智慧的佛法。禅否定的是执着,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条,肯定的是自我。禅宗是佛法,也是一种境界。禅宗的起源,就来自灵山法会上佛祖与大迦社那心心相印的会心一笑。对这个起源就透着快乐的禅宗,我似乎可以把禅按自己的理解再简化一下,禅就是以善行来觉悟人生快乐的修行,禅是快乐的哲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1-27禅是快乐的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lo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