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 :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
规则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开始阅读之前!
为什么知道一本书的类别如此重要呢?试想一下:如果走进一间教室,老师正在讲课或指导学生,那么我们很快就能发现老师是在上历史课,还是哲学课。因为这和老师讲课的方式有关,他使用的词句、讨论的方式、提出的问题、期待学生做出的答案,都表现出他讲的是哪个学科,也就是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法,任何一个老师都知道这一点!那么书本与阅读之间的关系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相同的,因此书本传达的知识不同,指导方式也会不同,越早知道属于哪个类别,就应该以适当的态度来读它。
规则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规则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一一列出。
规则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找出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详细的内容是什么)?作者如何写出来的?
规则5: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规则6: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规则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及明白作者的主张。
规则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三阶段:这是真实的吗?
读分析阅读的几个章节中,感觉规则好很多,感觉好混乱,简直没耐心读下去了。但检视阅读建议看不懂的书,一直往下看,能看懂多少是多少。还好,粗略地看了一多半,知道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的八大阅读规则,看到了挖掘一本书的许多通道,挺实用的。
终于囫囵吞枣地读完分析阅读的四个章节,印象深刻有以下几点:
1、作者详细阐述了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的阅读目标,11个规则是助手。每个阶段结尾,作者都帮我们梳理出了它们,用时可以回看。前两个规则针对内容和主旨,第三个则是用批判性思维寻找事实,尽量寻找理性依据,而排除情绪。
2、作者说:分析阅读的规则是一个理想化的阅读,没有多少人用这样的方法来阅读一本书。而使用这些方法的人,也没有办法用这些规则来阅读许多书,所以它只是衡量阅读层次的理想标准。但能确定的是,一个好读者,就能达到应该达到的阅读层次。同时,它也在不断提醒读者:运用本书提到的规则,去仔细读一本书,而不是一味地泛读,就越能接近优秀读者的境界了。
3、阅读目的不同,读法有差别。我们平时用的基本是内在阅读,就是阅读一本书之前,禁不住就去看和序、前沿和导读。但是外在的阅读是看完一本书后,再读导读、序和前沿。否则导读会引起误解或干扰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