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500字每天写1000字
钱佳楠小说工作坊第三课/小说的逻辑:如何让小说合理并精彩

钱佳楠小说工作坊第三课/小说的逻辑:如何让小说合理并精彩

作者: 达文溪 | 来源:发表于2020-12-25 15:34 被阅读0次

这节课主要讲一下小说的情节层面是怎样建立逻辑的,其实小说是很讲究逻辑的。

1. 作业点评:写一个生平见过的最古怪的人

发现有三个问题:

1)写人,只有远观,没有互动,更多的是这个人像生命中的过客,第一次遇见是什么样的情况,接下来听别人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接着他在我的人生当中最后一次见他是什么一个情况。这里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呢?只有远观,只有听说,这时候就是要搜集素材的时候了。如果是第一人称叙事,那我为什么要去讲这个故事,我为什么对这个人感兴趣,它是很重要的。我对他感兴趣,只有远观,没有互动,这其实会让读者感到疑惑的。即便是第三人称,只用听说怎么样怎么样,没有把这个人物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好像觉得这个故事没讲完,我只是知道了一个这样表面的东西,这是不够的,读者没有那种满足的感觉。写人物,先要考得近,接下来你有意的在叙事时保持距离,但如果从观察时就保持距离,那就永远看不到那个人。如果写一个古怪的人,然后把他的特质写出来,这个特质要尽量的与别人不同,接下来不能只有这个特质,要去发现特质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那是小说的来源。

2)写的比较散,没有聚焦没有重点。就像第一节课说的,所有的面当中要有一个联系。这两个联系它会牵扯到一种叙事,特别是第一人称叙事,就会有些奇怪,我为什么对这个人感兴趣,我只是观察他,但没有交代为什么对他感兴趣。比如他工作中怎么样,他在家怎么样....然后叙事是一种观察角度,就像镜头一样,对于我这个叙事者来说,我的观察是有重点的。比如说某个人他很奇怪,他如何惹到我了;或者说他有这个毛病,我也有这个毛病,然后接下来我们成了朋友。(point of telling)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叙事者对这个人物要有聚焦要有重点,聚焦的重点最后是要有回应的,可能是要有解答的,不一定是要针对它的解答,这个解答是你试图要弄明白这样要给疑惑的过程,虽然最后疑惑加深了,这在小说里没问题,但让我们看到叙事者要去弄明白这个疑惑。这就是为什么说只有远观不够,要走进他,要观察他。

第一次写的时候还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技巧不是让你用来搭故事的。

3)600字写一个人物其实是很难的,这个人物没有推进,只有重复。比如写一个人的怪,写了例子一、例子儿二、例子三,可能有 一些程度的加深,但是没有情节上的推进。

2. 经典的讲故事的步骤

1)开端(冲突的介绍)/发展(冲突的积累)/高潮(冲突的对峙)/尾声(冲突的解决)

这是一个西方的讲故事的过程,西方小说和戏剧结合的很紧密,它是围绕冲突展开的。

——人物

 ——处境

 ——他/她的问题 (开端)

 ——他/她几度尝试解决

 ——但总是徒劳(或许让问题更严重)发展

——他/她在故事高潮时做出最后的努力(可能成功或失败)高潮

——我们看到一个合理的结果(尾声)

在小说当中,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的,解决问题不是小说作者的责任。他在小说中是一个呈现,他对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者说这就是一个顿悟。

举个例子,《白雪公主),故事开端给我们介绍了白雪公主和后母,介绍了有一个场景,接下来介绍了问题。这个问题是白雪公主的后妈嫉妒白雪公主的漂亮,想要杀掉她。所以看到了白雪公主和后母之间的冲突。接下来的发展是后母几次派人杀她的一种尝试,然后前面几次都没有成功。高潮是后母就亲自去了,给了白雪公主一个毒品果,咬了一口,好像死掉了。尾声是遇到了一个王子,王子摇啊摇啊摇,然后白雪公主醒了,最后他们俩幸福地在一起了。

这是一个听故事讲故事的逻辑,不是他们按照一个套路来写。要带着这个角度去阅读,不是带着这样一种技巧去编故事。这可能是有一些误导性的,而是让你有更好的阅读眼光。

《白雪公主》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区别,《白雪公主》的人物比较扁平,冲突都是外部冲突,公主自己没有成长,她最后的得救也是靠着王子。安徒生童话不太一样,他的人物是主动去解决问题,人物是更加立体的。

2)情节推进

 - 尝试

- 原先出现过的某个人物的回归

- 主人公被迫承认被他有意无视的变化

- 在同一个模式(pattern)下的变化

让问题变复杂而不是变简单

第一,你去看很多小说,他有一个奇妙的数字就是“3”,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三次划亮火柴,第三次划亮的时候,她就是看到了奶奶。数字“3”可能是代表着多数或者永恒,三次如果还不发生什么, 读者可能会感到一种厌倦。所以在很多经典的讲故事当中,其实每一次都是有推进的。在第三次,重复pattern下都是有变化的。

比如“狼来了”,第一次说狼来了,狼没来;第二次说狼来了,狼没来;第三次说狼来的时候,狼真的来了,但是也没人救他了。这样故事会精彩,会引出它的高潮。

第二,如果你要尝试让第三次的模式发生什么变化的话,要考虑到PPT上写到前面两点。比如包法利夫人出轨,这是第一次精神出轨;然后第二次真正的出轨;第三次出轨弄出了很大的事情,最后就是背负了很多的债,然后自杀。第三次的出轨是她爱过一个人的回归,小说是这样做的。这是一个很讨巧的方式,因为不用再继续去介绍这个人,因为第三次它会激发很强烈的情感。如果是个新人,又要去解释为什么会出轨,但是是个曾经爱过的一个人,它是用某个人的回归来完成的。

第三,就是主人公被迫承认他有意无视的变化,比如主人公有个缺根筋的表现,他从来没有注意,但到了第三次造成了某种损害,使得自己必须要去注意了或者逼迫自己要有一个改变。

同一个模式下变化:

《卖火柴的小女孩》——划亮一根火柴;再划亮一根火柴;点燃整把火柴

《宝贝儿》——爱上一个男人;再爱上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小男孩

《停电时分》——讲故事;讲故事;讲真正需要面对的真相

3)不一定拘泥这种叙事套路,但是如果你碰到写作障碍,可以考虑以下三点:

——让小说人物去做选择/决定(基于他/她的性格)

——展现他/她的行为

——这些行为必须引发后果

好的故事不完全仰赖外部冲突

主要是让你有了观察和阅读眼光,如果你的眼光有了变化之后,它可以滋润你的小说。这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人物扁平主要是依赖于外部冲突,人物内心没有成长,但我们生活当中不是这样的,我们内心是由成长,这是在更多现代小说看到的,就是第一节课说的很高深的词——顿悟或觉醒。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对主人公或者对这个叙事者有意义,可能是因为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有可能是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看待生活的方式。这就是一种顿悟。

有问题有冲突在小说中出现,这个冲突或问题需要得到解释,但是这个解释的方式往往不是直接的,往往是通过问题的更复杂,冲破这冲突和解释得到一种更大的理解,这才是一种顿悟。

3. 建立完整的逻辑链

1)“离奇”情节需要台阶

- 思考:《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为何要这么设计:

第一次擦亮火柴什么幻象都没有产生;第二次擦亮火柴出现了烤鸭?

因为第一次擦亮火柴是照应现实的,是一个铺垫,这个现实是符合逻辑的,让读者准备好。然后第二次擦亮火柴,看到是烤鸭,其实也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因为故事开始时小女孩在橱窗里看到很多东西,其中一个是看到了烤鸭,所以她第二次划亮火柴时看到烤鸭是很合理的。

其实我们的台阶就是 怎么埋伏笔,怎么铺垫。

我不在乎这个故事是否基于现实,但是你要写到让我相信。

现实中的很多逻辑如果在小说中不把它合理化,这个小说也是很难看的。

2)人物关系:不可交浅而言深

有的小说不写离奇情节,但是会写人物关系的推进。比如两个人从陌生人到有非常亲密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是有很多离奇的东西在里面的。所以这里面一步步都是有步骤的。要让读者看到这两个人的关系是如何一步步推进的。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注意,它是有合理的来源的,而不是没头没尾的。

比如《停电时分》苏库玛和修芭对黑暗中讲故事理解的不同:

3)搭台阶的两个关键:

- 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  主线明确但是掩藏目的感

* 打岔(双线故事)

* 误导(不可靠叙事;靠近判断失误的叙事者)

4. 结构的美学

1)主题和驱动

小说有个theme, 大的主题,小说探讨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大的问题。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小的驱动(motif),让你去理解、知晓大主题的这样一种方式。一种模式的不断出现让你对主题有一种新的理解。(motif可以理解为小说里重要的细节)

举例《立体几何》的结构美学,它是双线交织,隐含小说主题。

回忆故事和当前故事的交响曲

主题:看不见的生活维度,婚姻不和,逃离

Motif: 噩梦、做爱姿势、阳具、折纸、曾祖父的日记......

motif有些是穿梭在回忆和当前故事当中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是因为只有这样,它的两个双线叙事是交织的,显得它的当前故事和回忆故事不是断裂的,是环环相扣的。

通过motif不断升级,靠近核心冲突,呈现主题。

《立体几何》里呈现为:两条线的交错,过去为现在的矛盾提供解决方案。

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是不一样的,这里讲的是西方的小说结构,但你看日本小说就与西方的不一样,不过这里没有涉及。

如何写出不一样的人物?一是需要采集素材,在生活中多去观察人。第二,要靠想象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钱佳楠小说工作坊第三课/小说的逻辑:如何让小说合理并精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ts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