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视频号,动作比较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有关心的缘故,现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分享的视频也变得更多。
微信的基数比较大,日活过亿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我很早就是内测的视频号用户,但对视频号并不认可。
阿里的基因是电商,抖音的基因是内容,腾讯的基因是社交,无论从各种体验和应用场景上,还是更喜欢抖音。
以前不喜欢视频号,还有个原因是上门的视频内容不丰富,现在去刷的时候,发现抖音上非常多的优秀视频,也同步搬到了视频号。
之前为什么总是刷不到丰富优质的内容?主要也和它的算法有关。同样一个视频,发在抖音上是发在视频号上100倍的流量,正常创作者都会选择在抖音,而且变现方式更容易。
当时我的观点,视频号不能定义失败,应该是定位不一样,它更适合做锦上添花的加分,对个人形象人设打造,是非常好的,毕竟微信还是偏向熟人好友的。
上个周十点读书的林少还特意把几十个视频号领域的大咖拉在一起,办了一个视频号的大论坛,信息就是,好好干,这是一波风口。
因为本科在厦门读了四年的缘分,对厦门比较有感情,对厦门的本土企业也很有感情,甚至连股票仓位也有一堆厦门的好公司,吉比特,厦门空港,法拉电子。
厦门的十点读书在粉丝数量十万级别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因为我玩微信公众号是比较早的。加上同学小廖的加入,对十点更有一种亲近感。
小廖也做得不错,脚不离地的那种忙碌,现在是副总裁,十点是他生活工作的全部。经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他在很多知名平台的演讲,例如南方周末,一刻等等。
小廖还很谦虚的说,主要是林少比较喜欢专注对内,不喜欢对外,就把露脸这个事交给了他。
现在林少好像是一个吹哨人,不仅自己的视频号做得越来越好,而且也在不断鼓励更多的内容创业者用视频号。
虽然知道十点读书比较早,但是并没有看过几篇文章,用户群体女性白领偏多,以情感,心灵类的为主。
前几年小廖去北京前,我们在东海花园附近的茶餐厅春满园一起吃饭,小廖说,帝都是文化资源中心,准备重点发展课程内容变现。
后来,十点在课程内容上也做过很多精品,我也入手过不少。
现在的十点已经不是以前的十点,小廖也变得更自信很多,用户基数6000多万,如果按资本市场一个用户10块钱,估值就超过了6亿,很多中小创的上市公司,也差不多这样的水平。
去年开始接触做短视频时候,我做的基本偏向于手绘,幻灯片,混剪类,也试过真人出境,不断在尝试新的方向,但是也是在试错的路上。
做短视频肯定绕不开拍摄和剪辑,在剪辑软件和拍摄设备上,也花了不少钱,都是自己在摸索,绕了一圈才找到比较满意的装备。
当真的要开始做内容的时候,最头疼的应该就是定位,不知道拍什么比较适合自己。
但是无论是哪一个行业,做什么工作,根据自己的工作做相关的拓宽分享,绝对是对自己事业的加分项,持续经营,对自己会是一种社交货币。
哪怕是开小卖部,开药店,开餐饮店,可以分享对创业的理解,也可以比较客观中立的角度,去分享所在行业的内幕,心动,经验。
实在想不到的时候,可以做些通识类的知识,也就是大家都可能是受众群体,像文化读书,健康养生,安全常识,生活技巧等。
当然也可以是记录生活,记录的可能只是没涂口红的自拍,整理过的书架,坐高铁时窗外闪而过的日落,记录并不是因为这些很完美,而是因为琐碎和普通才能认真地感受到活着。
这些琐碎和普通又是独一无是乱七八糟,但永远忘不掉,是没有经过任何滤镜的真实,但美丽,是令人心碎,但又忍不住沉迷的日复一日。
确定好了方向后,下一个头疼问题,就是不知道怎样的形式输出展示?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关注同类型流量大的博主,你会发现原来可以这样玩。
以前我想做读书,非常头疼应该怎样表现?把抖音的博主挨个关注后,发现竟然有人拿着一本书,对着念,加个不错的配乐,这样也有上百万的播放。
于是我也把他的文案,他的音乐搬过来对着念,当我坐等爆粉的时候,结果竟然是凉凉。
做内容需要持续的积累,天天都期待着这条视频能上热门,反而上不了,用钞能力也不一定可以,做久了之后,发现抖音也是一门玄学。
调整后的视频号更突出直播功能,进入到视频号窗口后,到处可以看到直播的入口,朋友圈和微信群,都可以接入直播的入口。
在发现入口,附近的人那块,增加了附近的人直播和人,这个很有杀伤力,微信最早火起来,不就是摇一摇,搜一搜附近的人约炮吗?
我对附近的人这个功能没兴趣,感觉很鸡肋,好几次夜深人静的时候,打开搜一搜,摇一摇,加了很多个女性用户,坐等美好事情发生时,每次都让人失望,几乎没回应,后面就没再用了。
当我看到附近的人直播功能时,不得不感慨微信对人性的拿捏,这不是要重操旧业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