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起写7年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

作者: 语恩坚果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18:50 被阅读0次

    通俗的讲人格就是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第一无二且相对固定的个性,作为真实的人格,是始终稳定,且具有明显倾向性的。

    一、儿童的每个行为都是儿童整个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当我们希望纠正和调整儿童行为时,先找到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1、支配-统治型

    特别霸道的一个类型,对于身边的人有强烈的支配和统治欲望,需要通过控制别人来体现自己的强大和自身的价值。

    这种类型的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不惜利用或者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索取型

    与支配-统治型相比,这种类型的人相对被动他们更习惯依赖别人照顾他们,而很少自己努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3、回避型

    这种风格与索取型有些相似,就是同样不去面对生活李的问题,缺乏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

    4、社会利益型

    这种风格的人真实自信的面对生活,勇于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善于和别人合作,他们有强烈的社会意识,会积极主动为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类型的人往往生活在良好的家庭,家庭氛围友善开朗,家庭成员间相互帮助、支持,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和尊重。

    二、问题儿童产生的原因以及主要因素

    1、儿童的强烈自卑感以及过度追求优越感

    自卑感本身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的心里现象。人自出生起,就本能的不断追求发展,追求强大和完善,也就追求优越感。

    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本能?因为我们本身不够完美,这就形成了人的自卑感。

    为了消除自卑感,我们追求优越感,消除自卑和追求优越如同硬币的两面,是个体不断优化和不断趋近与完美的动力源泉,自卑感是生命发展的动力。

    在消除自卑感中,自我为感觉脆弱的儿童为了躲避自卑感,常常会用错误的方式来争取优越感。

    家长不恰当的引导可能把孩子过度最求优越感的误区

    2、过于溺爱的教养方式

    在物质上过多的满足孩子的需求

    在精神上对孩子过于顺从

    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无视他人的权利,自私自利,缺乏与人合作的能力,且富于攻击性。

    3、父母对孩子的忽略和拒斥

    根据依恋理论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仅仅是提供饮食,要使得孩子健康成长,还要为孩子提供身体的抚触、情感的交流和陪伴,让孩子确信父母始终能保护自己的安全感。

    矫正问题主要在于家长的理解和鼓励,让丧失了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获信心

    三、如何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

    1、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观

    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让孩子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受欢迎的,是能够自己处理好自己事情的。

    具体做法就是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在评判孩子的行为时,多从鼓励的角度肯定孩子的优点,避免过多的批评,那样会造成孩子的胆怯和退缩。

    2、发展积极的困难观

    培养和保护面对困难的勇气,教育孩子要为孩子提供一些挑战,引导孩子克服困难,争取自己想要的结果。要注意符合孩子的心智特点,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热情,提升孩子的能力。

    3、发展积极的他人观

    培养孩子对社会、对人类、对环境的关怀,鼓励孩子关注和理解他人。引导孩子要设身处地的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和想问题,鼓励孩子帮助同伴,养成乐意分享的品质、帮助孩子建立公平规则和边界意识,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的方法。

    4、发展积极的异性观

    在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可和接纳的同时,也能深刻的理解和认可异性,对异性有好感和亲近感,不贬损和排斥异性,不与异性刻意拉开距离。

    父母要注意与孩子相处的态度和方式,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学校要成为儿童精神发展的场所,重视青春以及性教育。

    人的发展是持续终生的,不存在一个对生命全程起最重要影响的年龄段,每一个阶段发生的变化对于未来的发展都有同样重要的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儿童的人格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zc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