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有俩词语不知道怎么写,跑来问我。第一次来问我的时候,我一看,拼音是“jue xin”,顿时心里语境多了起来:什么,这么简单的,竟然都不知道,你是怎么学的,老师没交吗,还是你上课不认真……幸而,我压制住了情绪,只是面目严肃地和孩子讲了是哪个jue字。
一会,孩子又跑来问我了,这次是“cong xin”,他也学聪明了,主动和我说:“我知道‘chong xin’这个词语,但这个是不卷舌的啊。”我脑子一琢磨,对啊,有这个“cong xin”组合吗,好像比较少用啊。我和孩子说:“我稍后回复你,你先去完成其他作业。”赶紧地,百度了一下,是有“从新”这个词语的。继而,我温柔耐心地和孩子告知了孩子这个词语,心里的语境是:这个我都不太确认,所以真的是不太常用,不怪孩子不了解。
同样是两个看拼音写词语的题目,我细细思量了一下自我,真如之前网上流传的段子一般:家长都是在自己会的时候对孩子很凶,如果自己也模棱两可了,那就心平气和了,直至最后沦为煲汤做后勤的角色。
所以说,当我们辅导孩子作业大发雷霆的时候,真正生气的并不是他不会,而是你认为他该会的他不会,什么是他该会的,就是我们觉得很简单明了的。很多新闻或者视频都有讲述家长给孩子辅导作业时血压升高或者哭笑不得的情况,仔细去看,这里的孩子几乎都是刚入学的小学生,此时,家长在旁边头头是道,继而大声吼叫:“这么简单的,你还不会吗!”怎么几乎没有吼初中生高中生的画面了?自然是题目太复杂,我们即便没有沦落到:咱看不懂,也不敢问的地步,心里也会因为复杂度而理解和宽容孩子。
如此,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想,我们觉得简单明了的题目,如果扣除我们几十年的知识积累,再扣除我们可以网络查询确认的机会,退回到几岁孩子的阶段,是否就是那么想当然的简单明了了。《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教育者总结学习的过程是:
我们在真正理解一个事物之前,一定会在无知和领悟之间的那条线上来来回回地跨越很多次。当我们头脑中接触一个事物时,先是得到了一个微弱的直觉,然后失去了,又再次获得,检验它,又失掉它,又获得它……所有这些我们需要经历很多次,然后才能真正掌握它。这是一个来回多次的曲线过程。
面对孩子,可能我们教会了他一个字,他当时认识了,然后过几天,你再问他,他又不会了。这就是他在这个曲线中折返的表现,他还没有经历多次的感知,所以其实他还没有真正地掌握这个字。故而,我们需要多些耐心,不要以为教过了一次,孩子当时也知道了,就代表他真正知道了,且以后每次都要知道。我们需要给与孩子多次感知的机会。
学习一个事物,是没有简单复杂区分的,我们只是习惯于把我们知道的归为简单而已。而学习又是一个曲线多次探索的过程,就如牙牙学语的孩子,他在清晰说出“妈妈”这个词语前,需要多次重复发出不太标准的“mama”的音,不断尝试,不断纠正,继而成功。
如此理性待之,我们便会更为从容面对孩子的简单作业,不再把我们认为的简单强加给孩子,且动不动就火冒三丈飙高音。孩子需要被温柔以待,父母需要不断修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