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作者: 清泉明月T_T | 来源:发表于2020-11-10 11:38 被阅读0次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五六十年代官方对共产主义的设想,当然这种设想农民自己是想不来的,因为他们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到过城市,真的不知道楼房是啥样子,但是自然有很多热心人为他们设想。

      这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共产主义的生活,农民想不出是什么样子,广大农民心目中,他们的共产主义是每天一只烧鸡、二斤白糖、老爷们半斤烧酒,那就是最好的日子了。

        后来改革开放土地又分到农民手中,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大为提高,真是白天干了晚上干,一边吃饭一边干,自己的地自己上心啊,边边角角、沟沟渠渠都要开荒了,荒地也种上了庄稼,而且对喂猪兔子养牛养羊都特别的上心,努力做到每一处都能来钱,日子就这样好了好了起来,虽然没有住楼,但是由有过去的低矮的草房逐渐换成了敞亮的大瓦房,由穿的破袄破棉裤的,衣服后来料子也多了,颜色也丰富了,穿着也暖和了。吃的喝的的原来从单一的,地瓜煎饼卷大葱卷咸菜,到后来的鸡鸭鱼肉上桌了,也吃上了白面馒头大饼,再也不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了。农民心目中的“共产主义”  已经实现了 ,许多老太太仰着核桃般的笑脸,感慨到“想当年就怕哪一天饿死了,没想到还有这一天神仙一般的日子来”    。

      生活好了,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很大的提高。但是缺钱花啊。在那个80年代,除了地里出产的卖掉以后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挣钱,那怎么办呢?出去打工吧,真没什么地方可去。再到后来,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城市的城市化,老少爷们也有了干建筑的地方,县城里企业也多了,年轻有技术的可以进厂务工,腰包也慢慢鼓了。

        这些变化,应该是中华大地上每个农村都会发生的,都有的现象。但是,老家有一个变化,却是最大最大的,颠覆性的,这就是,平房改成楼房,村子改成社区,这是村子几千年来最大最大的变化。当年上级设想的“共产主义”也实现了。

      大概七八年前,回家看望父母的时候,突然发现村里最肥沃的一块土地突然涌进了很多机械,挖掘机、铲车等等都运来了,石料砂土等等也有了,这要干什么呢?听家里人讲,上级要村里盖楼,我们以后也住楼了,语气里听不出高兴还是不满,毕竟,父母年事已高,也种不了地了,全脱产了,随遇而安了。

      慢慢的,在祖先中了几千年庄稼的土地上,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后来这道路也硬化了,楼后还建了储藏室,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漂亮,那么美好,靠路的一侧建起了漂亮的沿街楼,部分村民开起超市、宾馆、饭店、药店、理发店等等。住楼房的,按照规定给予一定的补贴,大部分村民搬了进去。年轻人的平房新一点,面积大一点,补贴也多,换算下来都要花个3万5万的补贴就可以搬过去,年轻人爱干净,时尚,搬得高高兴兴的。老年人呢,政策比较优惠,老年楼面积小一点,旧房子换算成钱,又加上补贴,基本不用花钱就可以搬,少量的还有剩余,也皆大欢喜。楼群东临小河,西靠公路,位置挺好,但是,总有一部分人不喜欢住楼房,虽然经过多方做工作,村子路西,年轻人住的一片平房还是保留了下来,成了楼房之外一个特别的地方。

      作为在县城居住工作的我来讲,父母搬进楼房回家方便多了。在过去街道狭小,车很难开到家门口,即使勉强开过去了,放在家门口,有的人用三轮车到地里去送肥料种地干活,这条路就堵了,只能把车退回来,放在比较宽敞的地方,而且狭窄的道路街道没有硬化,一到下雨,下雪天,家里的街道上满是泥泞,得用塑料袋套住鞋子,才粘不到泥巴。现在回家,可以直接把车停到家门口了,街道宽敞明亮整齐划一,和城里的小区差不多了。

      但是对于住了一辈子平房的村民来讲,就不是这样的了。原来家里很多木料柴禾,现在没处放,只能堆在楼后边,乱七八糟的,放杂物的储藏室收拾出来一角作为厨房,这些老年人还是习惯烧柴禾用土灶做饭,这样的饭吃起来香。

    还有一个上厕所的问题,按说卫生间都是瓷砖贴起来了,马桶干净整洁,不比苍蝇乱飞的茅厕好多了吗?可是,刚搬过楼不久听过一个笑话,一个老汉儿搬楼之后第一次在自家卫生间里大便,却怎么也解不出来,最后提上裤子还是到了外边的玉米地里,才来了一个痛痛快快的解决。几十年的习惯一下子改过来,恐怕也太难为这些老年人了。

      村子也是有统筹考虑的,作为种生姜的大村,每年春天,需要平房给姜种催芽,那就再盖一批平房吧,按照成本价卖给村民,春天用于生姜催芽,平时放置农具杂物,倒也方便。

      村里老人去世,总得有个地方放灵床,放家里不吉利,在楼上搬运也不方便,应广大群众要求,于是村里又盖了两个平房院子,供去世的老人停放灵柩、亲人拜祭使用。

        平心而论,老家的平房改社区,是比较成功的。年轻人比较乐意,村里离县城近,倒省了去县城买楼了,种生姜的间隙,去县城务工,生活比城里人不相上下。虽然有一些老人不满意,但住上的是新楼,原来的破房子,孩子们也缺乏修缮的动力了,而且冬天的供暖对老年人是免费的,所以总体上还是接受了。

      但是,经常看到有些比较偏远的山村,也强制村民上楼,因位置偏僻,收入得不到保障,住楼还需要一大笔费用,村民们苦不堪言。都说我们农民当家做主了,日子自己说了算了,为什么自己不能选择居住方式呢?而且,没有改社区的村庄,再也不分配宅基地了,年轻人要结婚,不得不以比自建房几十倍的价格去城市买房,父母不得不背上本不应该的债务。

      自主,老实巴交的农民,要的可能就是这个。

相关文章

  • 为什么花蕊夫人扣掉了抱小熊的紫君照片的眼珠子(╥ ㉨ ╥`)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电灯会咩 电话会挂 爱生活爱小羊 紫旗

  • 幸福的泪

    “电灯电话、楼上楼下”。 小红语文课本里的这些文字,她读这些的内容时候就想,什么时候能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呀?,改...

  •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社会和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对“美”向往物化的形态,然而这种变化却被有些人所指责,认为是...

  •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五六十年代官方对共产主义的设想,当然这种设想农民自己是想不来的,因为他们很多人一辈...

  •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以前妈妈说过她们年轻时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听了觉得这是多么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电灯已经...

  • 座机

    小的时候,最长听到的就是大人或老师说的未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然而,电灯是有了,电话是啥,长啥样子,始终在心...

  • 幸福女人五项自我问答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一度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今天的中国社会,早已超过这个水平,电灯电话早已不稀罕,私家车...

  • 到底是实现了理想还是毁灭了人生

    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耳熟能详的好日子。可是有了电灯,加班成为常态;有了电话,二十四小时待命成为好下属的标配;有了楼...

  • 记忆中那些灯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是没有电灯的。那时候,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也是大人们、老师们描绘...

  • 读知彌 |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知彌先生这幅极简的绘著《来电》,于读思中真是让我的思维与思想极丰富地“来电”了! 首先是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关于美好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gd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