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小区里步行,看到一个年纪稍大的保安在绿化带里锄草。动作娴熟,认真细致,看来年轻时是做过农活的。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锄地的人了,灭草剂代替了锄头,省时省力,但我还是忘不了小时候跟大人去地里锄地和翻秧的事。
锄地,主要是给玉米、地瓜、黄豆等作物锄草,同时将地翻一下还有利于保持水分、保持墒情。锄地的季节,正值夏天,雨水足、光照好,正是庄稼生长旺盛的季节。这时候,各种杂草同样疯长,它们和庄稼争夺养分,争夺阳光和水分,庄户人对杂草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是这个季节,坐在树荫地下扇着蒲扇都不觉得凉快,汗珠子啪啪往下滚落,所以有了那首耳熟能详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早上下午倒是凉快,可是早上露水浓,锄了的草很容易死而复生,下午也是这样。只有中午迎着大太远锄地,草被连根锄掉后,在炙热的阳光炙烤下,很快就蔫了。不过这可苦了锄地的人,比如锄玉米,种上玉米过半个月后,锄第一遍,玉米大概有二十公分高,天气还不很热。等锄第二遍的时候,玉米已经一人多高,此时的天气只能穿短袖和短裤,而锋利的玉米叶很容易把胳膊和小腿割出一道道细细的血痕,汗水流到血痕上,一种麻麻的疼痛阵阵袭来,挠不得、摸不得,这时候最能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了。
锄地不但苦、累,也是一项技术活,有经验的老农手握锄把,前腿弓后腿撑,锄刃贴着地面轻轻划过,各种杂草迎锄披靡,贴近玉米的时候,锄刃微微一斜,即使有草和玉米伴生,也逃脱不了被宰割的命运。而我,暑假里偶尔和父母或者哥姐去锄玉米地,不是锄深了拉不动锄,就是锄飘了覆盖不了地面,让杂草漏网,甚至锄把不稳,将玉米苗给锄了去,一直没能掌握锄地这个技巧。
因为豆子种的比较少,锄地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锄地瓜地了。锄地瓜地,因为地瓜是拖秧的作物,首先要翻秧。
等地瓜长到一定程度,一棵地瓜秧的长度最长可达四五垄,相互交织着,绿油油一片,如果不把它们翻起来,是没法锄地的,同时,地瓜秧太长了,它的叶腋处会生出很多气根,造成营养流失,不利于生长块茎。
翻秧,就是把地瓜垄一侧的地瓜秧全部翻到另一侧,垄脊裸露出来,锄完后,再把没有锄过的地瓜垄上的地瓜秧翻过来,再锄那一垄。锄地瓜地的技术要求更高,因为要垄底锄到垄脊,有一个曲度,还要不伤及地瓜苗,难度不一般,我更难以掌握其要领了,我那时经常干的就是翻秧了。
翻秧的时候,要弯下腰,将两条地瓜垄上长长的秧子使劲拽起来,甩到两边,动作简单,但是因为要长期弯腰,而且后边还跟着个锄地的,慢了会耽误后边的锄草,即使腰疼得感觉要断了,但为了少年好胜心,为了薄薄的脸皮,忍着干下去,腰累了就蹲着翻,直到把后边锄地的落下一大截,这才直起腰来,左右扭一扭,舒缓一下拉疼了的小腰。
如今,玉米、地瓜这类的作物在老家已经很少见到了。取而代之的是生姜、芋头等经济作物,作为非主粮产区,贫瘠的土地和恶劣的生产条件,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种植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也许是山区发展比较可行的路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