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者包括内在批判者和外在批判者。内在批判者攻击自己,用负面消极的评价否定自己,而外在批判者“攻击”他人,认为他人有缺陷没有价值,但外在批判者控制我们的思想时,会觉得他人看起来可怕,危险不值得信任。与内在批判一样,这种批判往往是内在而无声的。(想起儒家的中庸和禅宗的中道,外与内批判者代表着事物发展的两种极端,而最健康的状态是取中,这是西方人对于中庸和中道的一种解释,但在这个过程中又受到多少东方智慧的启发,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4F反应类型和内在/外在批判者的比例
不同4F反应类型的人,其内在或外在批判者的比例不同。
逃类型人,其内在和外在批判者反差巨大,通过完美主义的努力来追求卓越,这样他们的外在批判者就可以将其他人都判定为低劣的。讨好类型的人由内在批判者主导,通过内在批判者的自我憎恨进行自我审查。僵类型人和战类型人偏向于外在批判者。僵类型人会批判式地谴责外部世界,来证明“人是危险的”,战类型人则会有一种矛盾行为,一边用外在批判者控制他人,一边用易怒的情绪使他人无法亲近自己。
作者的一个患者,属于逃—战类型。要求女朋友按他的方式放置卫生纸,从顶部而不是底部拉出卷纸。女朋友没有照做,他觉得对方严重背叛了他,于是提出分手。
我是如何发现外在批判者的存在
在减少了内在批判者之后,又被对他人品头论足的感觉所困扰。而这并不符合我的性格。对这一情况的好奇和不断增长的正念使我写出了本章内容。有了足够多正念,这种批判者模式的转变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机会,从而进一步缩减外在批判者和内在批判者的联合体。
外在批判者与被动攻击
儿童知道,抗议父母的不公平是不可原谅的罪行。所以他们被迫压制自己的抗议和抱怨,将愤怒默默藏在心中。(生命是流动的能量,童年时没有健康流动起来的能量,成年后就以变形的方式爆发,但这种爆发是一种自我伤害)然而这种愤怒并没有消失而是滋养了外在批判者。
外在批判者会从被父母遗弃的视角看待所有关系,并且从不放松警惕。他未释放的童年愤怒转移到他人身上,默默将他人看成替罪羊。方法他人无足轻重的过失,长时间陷入对他人的品头论足式的思维中。并在心中默默发怒和抱怨。
当默默错怪他人成为习惯,外在批判者就会表现为被动攻击。表现为以受伤的退缩姿态来疏远自己和他人呢,以假惺惺的赞美推开别人,不善于倾听,恶意调戏伪装成玩笑,长期迟到和不履行承诺。
拒绝为批判者的观点发声—-诚实到过分
外在批判者的诚实:外在批判者编写了一种破坏亲密关系的“程序”:诚实到过分。在诚实的幌子下,外在批判者只会消极注意他人的不完美之处,许多战类型的人会说:我只是想说实话而已。
内在批判者也有自己的一套过度诚实机制,作者称之为先发制人。内在批判者会让创伤者先坦白自己的种种缺陷,希望别人不会提起。
批判者:潜意识中的B级片制片人
外在批判者通常在情绪闪回中发作的最厉害。(情绪闪回是回到童年最糟糕额状态,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额无意识的一个部分)
它执着于翻找和幻想他人曾经或可能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在心中积累一系列画面,记录真实和想象中的背叛,而这些背叛染发我们无法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滋养和成长。
这些噩梦打着保护我们“安全”的名义,把我们吓得与世隔绝。而且,外在批判者往往会被“最小化”和否认所掩盖。
外在批判者加班加点累计证据以证明这个世界极度危险。我们唯一能自我保护的方法就是自我孤立,仅仅维持最低程度且浅表的人际关系。朋友的电话都触发被拒绝的画面,冒险出门会被抢劫的幻想。
更糟糕的是,外在批判者的极端想象会恶化为偏执,最严重时恶化为迫害妄想。
外在批判者与亲密关系
创伤性家庭心理障碍通常包括依恋障碍,这里再次提到依恋障碍,儿童没有和父母叫你起健康的亲密关系,他就永远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外在批判者恐吓我们,所有人和童年时的父母一样危险,这样的记忆打消了我们分享和寻求帮助的意愿。
更糟糕的是,当我们表现出自己的弱点时,马上回被遭到攻击的妄想所困扰。
没有赢家的局面
外在批判者在吓唬我们不要相信别人时,也会让我们过度控制他人,从而降低他人的危险性。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没有赢家的局面,也叫做“双重束缚”也即是“做也不行不做也不行”。
吓跑他人
为了避免与他人亲近所带来的脆弱感,外在批判者会将内在批判者的危言耸听放出来,大声描述灾难化想象,这种想象会无意识让他人对我们产生恐惧。当他们的负面关注到达极端,就会“逼”得别人躲避并遗弃他们。
在外在和内在批判者之间的切换
创伤者挣扎于严厉的批判中,在病态化他人(外在批判者)和病态化自己(内在批判者)之间来回切换。永远生活在疏离感中分怕,总是处于两种极端之间:要么觉得自己太优秀别人都配不上自己,要么觉得自己很糟糕而不接纳自己。这就是有雅努斯双面的批判者令人痛苦的社交完美主义:别人有太多缺陷不值得我们去爱,而我们自己也有太多缺陷,不值得别人爱。
战类型的外在批判者
战类型及其亚型的人可能会把“被动攻击”的“被动”去掉,变得相当具有攻击性。认为自己坚持的主管标准就是客观真理。会使用外在批判者类似侦探兼律师件法官的综合职能,起诉对方的“背叛”。
另外,外在批判者善于找证据证明自己占据道德制高点,声称有权对他人进行微观管理,这种行为往往借助“为了对方好”被合理化。
微观管理也会演变成一系列的控制行为。战类型人把别人当俘虏。最糟糕的是,外在批判者与人相处的方式看起来像是抓犯人而不是交朋友。
寻找替罪羊
寻找替罪羊的行为往往是对父母虐待者行为的重演,是对父母的盲目模仿。战类型的父母把周围的人当替罪羊时,就是在强化一种偏执的镜像模仿,确保自己感觉不好时别人也是如此。
正念和缩减外在批判者
减少外在批判者需要大量的正念练习,这对于那些有攻击行为的战类型尤其重要。
再次说明,正念是对我们内心所发生的一切进行细致觉察的过程,特别是思想,画面,感受和感觉。我们必须对思想中认知和情绪这两方面内容有更深的觉察。这种正念同样适用于内在和外在批判者。
认知方面涉及用思维阻断和思维替换对过往的观念进行拆除和重建,而情绪方面则涉及哀悼以切断批判者的“能源”供应,即未表达的童年愤怒,被遗弃额额为流出的眼泪。
当正念加剧了外在批判者时
在疗愈初期,我们越是挑战外在批判者,它似乎就越发可恶强大。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闪回到了童年时的情景。我们往往不记得这些情景,但对父母的报复产生的恐惧是无意识的,它让我们不敢挑战自己的毒性思维。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从痛苦的批判过程中解离出来帮助我们在童年时期生存,我们中的许多人在进入疗愈阶段时,几乎意识不到外在批判者的存在。
在疗愈中,我们需要使用正念来减少解离的习惯。这通常需要我们学习忍受因发现外在批判者的普遍和强大而引起的痛苦。
挤走外在批判者:思维替换与思维纠正
思维替换能够从脑海中“调用”他人的积极想法和画面,从而消解外在批判者对他人的严厉批评。举例两种有效的思维替换练习:第一种,列出和某位朋友之间五个积极互动的回忆和他的五个美好品性。第二种,练习“五正一负”的原则。保持这个正如比例是拥有和谐亲密关系的共同沟通特点。因为外在批判者是童年时由父母的示范催生,父母给予反馈的比例至少是“五负一正”。
哀悼能够阻断外在批判者
我们可以利用哀悼产生的愤怒来激发思维纠正,帮助我们挑战外在的批判者根深蒂固非黑即白当观点。而哀悼产生的泪水可以释放释放外在批判者用来吓唬我们的恐惧。
通过消解移情来弱化外在批判者
移情又称投射,指过去未处理的感受放大了当下的感受。外在批判者主导的闪回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把过去关系中的情感痛苦转移到当前的关系中。移情向外在批判者输送养料愤怒,让它成长壮大,然后再将其错误打开发泄在当下的失望上。
最常见的移情,是把父母遗留的伤害转移到当下我们认为正在伤害我们的人身上。移情回严重扭曲我们当认知,还会煽风点火。
哀悼过去未曾表达出来的痛苦,能渐渐消解移情,使我们不再把这些痛苦不公平都转嫁给他人。
通过外在批判者进行健康的发泄
有些时候,通过外在批判者进行发泄是一健康的自我保护行为。有些时候,外在批判者的评价是正确的,因为他人的表现确实像我们童年时父母对我们的虐待。外在批判者的攻击行为有两种健康应用方式:一种用于在有人阵阵攻击我们是保护自己,一种则用于哀悼童年损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