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星球群里的一位宝妈(我是豆豆妈)推荐的。
从图书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被封面上那个大眼睛男孩儿的忧郁眼神吸引了。这个孩子的表情究竟在表达什么?
今天开始读这本书。
读到这本书的介绍时,我很吃惊: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会把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
或许,哦,不对,是肯定这是一本对我很有用的书吧,起码可以解释我心灵上的一些创伤和内心的困惑。
第一部分让我想到儿子出生的时候,我按照教科书上说的,不能总是抱孩子以免“惯坏”了孩子,对孩子的哭声置之不理,给孩子延迟喂奶,等等。然而结果是,孩子从小声音沙哑。医生说是小时候哭得太多了;孩子怕黑,恐高,有点“乖”。
其实,我想,并不是说这本书上的内容就是真理,它所讲的一些否定睡眠训练的话是有道理的,而是说,孩子的内心受到伤害之后就会需要大量的动作来弥补。
其实,对于育儿这件事,我一直很怀疑。我想知道我们是如何知道孩子的想法的。很多儿童心理学的书上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描述的很精细,用孩子的动作去推理他的内心,这样做一定是对的吗?这些我们推理出来的孩子的“内心活动”真的就是孩子的内心世界吗?我们无从考证。
所以,在女儿降临时,我放弃了教科书式 的喂养,我养得很随心所欲。当然那时候我还没有看到这本书。
在女儿哭的时候,我跑去抱她;她想吃奶了,我就去喂她。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女儿很爱笑。
我对这两个孩子都没有执行“睡眠训练”,我没有那份“坚强”,我奉行了“在孩子还需要你时,赶紧给予”的观点。
看见,是真正的爱。
当我批评儿子写字太慢时,我没有看到他的小手握笔的吃力,没有看到他一脸的苦相,只看到了他创造的“结果”---字写得慢,写得丑。我看到女儿为了争玩具对儿子大打出手,却没有看到她愤怒的渴望。当我去夸奖儿子写得很认真时,我发现儿子的速度上来了,字也还过得去了。我去批评女儿动手打人的错误行为之后,发现她只是因为知道自己抢不过哥哥而异常的愤怒,随手做出来的动作。
作为成年人,我们也许真的是习惯了以成人思维去“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甚至不看主体,只看事件。
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会把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
太遥远的过去,我并没有任何记忆。最清楚的记忆就是五岁时,生病得到了母亲的怀抱时,我说的“妈妈终于抱了我一次”。
我和弟弟相差一岁,母亲自然是护着弟弟的时候会多一些。加上,当时家境不好,母亲把过多的时间都花在了为生计奔波的事情上。对于我,母亲的怀抱是什么温度,我似乎从未体验过。
因为一直渴望被爱,被关心,所以成年之后,一旦有人对我好,我会加倍的对他好。也许是这个原因,我的择偶标准就只有一个:只要对我好!
当我慢慢发现了自己的这一问题之后,我决定把我所有的爱都给孩子,不让孩子在“渴望爱”中长大。
我最小的孩子也已经过了婴儿时期,开始进入幼儿时期了。
真正的陪伴是身心临在。
延迟满足是建立在对父母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的。
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们也是求学者。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的同时,我们何尝不需要学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