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学过的知识再定时温习,不是很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不被人理解而不生气,不也是有德行有修养的人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过的东西定时的温习,这是有效学习的最好的方法,可以加深记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这个要求,学知识不求甚解,会的知识从不温习,结果过一段时间,都忘记了,尴不尴尬。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以前总是以为朋就是朋友的意思,看到注释之后方才明白。古人对于朋友的理解与我们不同。
现在对于朋友的定义是,只要见过几面,吃过几顿饭就是朋友了。
这也就是现在有许多人,在苦闷的时候拿起手机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的原因。
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每个人都在努力的生活着,朋友之间联系越来越少,渐渐的关系变得淡漠,因为对于对方的生活不再了解,所以越来越没有话题,没话题就没话聊,没话聊就变得尴尬,而尴尬是分开的前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得到别人的理解。
可是生活的压力使得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了解别人,甚至是亲人,我们也不愿意去过多的了解。
不了解所以也就谈不上理解,当我们不被理解时,我们就想通过各种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而这之中最简单的方式便是发怒。
把脾气发出来是本能,把脾气压下去是本事。
古人对于君子,是对人修养的肯定,人人都可以是君子。君子不以学问高低来评定。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从今天开始,往后会每天更新有关论语的名言警句,对其做系统的阐述,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如果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