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影视综艺评论简书电影院电影漫谈
【C+重述】囧妈:差评如潮?《囧妈》或许不会那么糟糕!

【C+重述】囧妈:差评如潮?《囧妈》或许不会那么糟糕!

作者: CydenyLau | 来源:发表于2020-01-30 11:59 被阅读0次

这是一个新系列,旨在抛砖引玉,提供评论以外之另一种可能。

作为2020年春节档为数不多的一点暖意,《囧妈》在上线之后却并没有得到一致好评。

抛开商业争议不提,客观地讲,尽管徐峥在演员和导演的位置上的成长与成就有目共睹,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囧妈》都算不得是一部令人满意的电影:

混乱无序和支离破碎的情节,前后矛盾甚至无厘头的人物形象,都大大阻碍了其作为家庭喜剧电影的可看性。

但与此同时,《囧妈》在制作上却又相当扎实,对多种类型化元素的使用也比前作更加成熟:

CG动物特效,几场动作戏的处理,配乐的运用,笑果的埋/抖和节奏感,都显示出了徐峥在《囧妈》上的野心,和实现野心的能力。

由此看来,《囧妈》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归咎于剧本。由成片来看,徐峥和他的编剧团队,虽然在这一项目上花了相当多的心思,但这些努力并没有为《囧妈》带来一个更有效的剧本:

不少有潜力的内容都被略过不提,而可以压缩的情节却拖得过长;散乱的情节没能成功串连为主旨服务,而副线情节和主线的处理,也完全可以再干练一些。

换句话说,就是该长不长,该短不短;该连不连,该断不断。

以下的部分,将试图通过对《囧妈》上映版本的重述,探讨能否解决剧作上既已存在的问题。当然,提供的答案不一定会比上映版更好,但将是一次对理解《囧妈》创作意图的尝试。

【主题】

《囧妈》的主题/中心点是什么?换言之,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第一场戏就已经给出了:控制与摆脱控制。无论是母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都是控制的不同反映。《囧妈》的故事和情节,也应该一直围绕这个命题来展开。主角遭遇的外部矛盾,应该与其内心矛盾形成互文。

但很遗憾地,《囧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部分原因是角色定位不够明确,部分原因则是情节上的失误。

就旅途的“强迫”性而言,母子/家庭搭档的公路片并不鲜见,甚至在喜剧领域里还非常常见(《房车之旅》《母女大战》《纠结之旅》《下流祖父》《冒牌家庭》《假期历险记》),透过观念对比和旅途奇遇来制造笑料。但在《囧妈》的主题下,旅程的起因就不能仅仅是“亲情”家庭牌,因为“亲情绑架”这张家庭牌恰恰是要批判的“控制”的表现之一。

因此,与其让妈妈“误带”护照,对伊万的出现感到惊讶,不如直接改做主观故意。从妈妈的角度,既已认定儿子不会出现,也就对拿走护照有了情理上的正当性——这也就是控制的本质。从《囧妈》既有的情节来看,伊万在不知情的状态下也完全能够不离队,笑点也依然成立;

伊万因为几颗大白兔奶糖就心软不走,可以看出是徐峥对伦理道德的妥协,但这样一来就大大削弱了最终和解的力量(稍后会再提)。这里完全可以与副线串联,比如让郭贴通知他,一个能够阻止张璐交易暖霸的神秘关键人物恰恰也在莫斯科,甚至还(其实并不)是红星大剧院演出组织方,但妈妈给出联系方式的条件是伊万陪到底。这样莫名其妙的片尾彩蛋也有了铺垫;

娜塔莎的段落不仅长,而且“男友出轨”与“控制”无关。若将“负气”改做“出走”,便能与伊万之间形成对比(而不仅是自认的“敝履”),并在对话中做出对自己命运的主动选择(而非被动告知)。如果稍后在冰河营救的段落中能够以“过来人”的身份成为伊万最终目标的映射,效果或许更好;

伊万爸爸的“酒后家暴”和妈妈的“隐病不说”,在这一思路下也可以加以改动,形成两代夫妻关系对“控制”的问答。如爸爸动手是想要控制妈妈私生活,导致妈妈年轻时理想未实现;妈妈不愿告诉伊万自己生病,也完全可以看做是“控制”子女生活的软性体现——剥夺子女知情权——为最终矛盾爆发的时候增加力度。

简言之,《囧妈》应该抛弃摇摆不定的道德立场,而反复以“控制”为题来设置和开展情节,两方斗智斗勇你追我躲,同时展现控制强迫之丑陋,和宽容开放之美好。

【角色】

电影的主人公应该是其主题的忠实化身。但由于《囧妈》在主题上重心不稳,导致母子二人也时常偏离轨道,让不少噪音喧宾夺主。

徐妈妈方面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从北京到集宁一段,这也是两位主角在情绪上最割裂的一部分。这是妈妈的首次出场,本应将其“控制”和“操纵”的一面集中展示,但却成为了一种奇怪的混合体:在短短的时间里,时而手舞足蹈亢奋如狂,时而情绪低落楚楚可怜。

这个疑似“双向人格障碍”的形象,其唯一目的就在于将妈妈变成“受气包”,进而将伊万“拴”在火车的编排合理化。如前所述,这是一种多余的道德妥协,于主题无益,甚至还破坏了观众的立场。

《囧妈》应始终让观众跟随伊万,理解和支持他做出的决定,最终跟随他从“控制狂”的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双重身份中脱离出来;而不是时而出于精神需要去逃离“控制”,时而又出于伦理情感去接受“控制”。

另一个问题则与其个人目标有关。徐妈妈的个人追求与突破,在片中是一个没有根基的“迟到”,却并没有说明是究竟是什么阻止了她。如果是外力强迫的客观因素的话,为什么会让她心心念念这么久?如果是主观因素的话——这也更加合理和有力——同样的迟到,又是什么条件发生了改变,才让她敢于登台了呢?

一个非常理想的答案其实呼之欲出,但在片中并没有出现/点明:那就是女性的自强自立,不是以控制他人生活而实现的。

如果我们将多年前的迟到加以展开,并与主题相连的话,似乎就可以迎刃而解:

多年前的迟到,源于她自己的不自信,内心其实在寻找无法登台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某个可大可小的突发事件的出现——可以是伊万,也可以是伊万爸爸——使得她可以说服自己接受并成为“控制狂”的角色,放弃了对梦想的追求。

而当她终于放弃了“控制”之后,也就重新发现并找回了自己的勇气。

这样一来,是不是就合理得多了呢?

伊万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不必要的道德困境:徐峥既想有所突破,又不愿意背负破坏传统亲子关系的名声,而这对打破“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另一个则是对张璐的情感定位。

伊万当然可以认为自己是敝履——正如所有将子女抚养成年的父母一样——但这不能将其对娜塔莉的非分之想正当化。《囧妈》试图用张璐和她的新男友来获得观众对露水情缘的(部分)认可,但情感上的踏两船,反而是观众不可接受的底线。

这就好比一个家庭去收养其它小孩,并非是出于同情和爱心,而是自己家小孩不听话一样滑稽。在 这一刻,伊万竟然变成了究极的大男子主义:前妻是我的,新欢也是我的。

这对主角形象的破坏显然要大得多,因为“控制”的目的不在于拥有更多,而是在自己的安全区里树立权威。

伊万应该是一个余情未了的“控制狂”,而不是一个滥情的“伪受害者”;前者是可同情的,后者从来都是非正义的。

把这重关系厘清之后,就可以看到伊万和娜塔莉的关系应该如何调整。两人间的情感应该类似患难之交,止于友情,刨掉不必要的调情和性冲动。但在徐妈妈看来,这种关系是“不健康”的,是“越轨”,进而像前述的徐爸爸一样,野蛮地抹黑和破坏了正常的友谊和社交。

而在之后的某个节点上——比如冰河救援来的其实是娜塔莉和她的家人——徐妈妈认识到了自己的“控制欲”是多么荒谬,而伊万也明白了,是时候真正放手了。

这样一来,是不是也就合理多了呢?

【终局】

由于戏份分配问题,《囧妈》的终局来得有些太早。传统上应该在第三幕中后部份出现的高潮段落,反而在整部戏的二分之一处出现了。更令人不满的,则是母子间的冲突与和解根本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这一段落从母子因张璐再一次爆发冲突开始,由伊万指责妈妈“逼死”爸爸,和解于妈妈告知伊万陈年往事。可以看到,这一冲突的起点依旧是“控制”和“反控制”,但核心竟然是一个从未出场和建立的爸爸;而最终达成的结果,竟然是伊万知道了妈妈隐而不谈,从而妥协不再反抗,被动等待妈妈突然变得开明。

在电影的终局从积极对抗转到消极对抗,简直比在冰天雪地等待天外救星Deux Ex Machina还要滑稽。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概念的混淆不清。《囧妈》要讲述和解决的是“控制”,但总是被母子之间的伦理纲常带跑偏——当然,这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伊万想要的是妈妈的理解和放手,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带上了“不知感恩”的帽子,一遍又一遍地在“感恩”和“痛苦”之间死循环,通过不尽的努力,达成的结果反而仅仅是理解了妈妈的一段往事,一个与妈妈的“控制欲”无关的误会。

那么这一场争吵和之前的所以争执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它有触及到“控制”的本质了吗?如果因为误会而争吵,就能解除了控制关系,岂不是在说任何人际交往的问题,缺的就是好好吵上一架?

电影的主人公往往都不是完全人,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性缺点,这样才会让角色的努力有所回报。但《囧妈》却总是想保证徐妈妈高大全的形象,绕来绕去还是“即使有错也是为了你好”的老生常谈,不仅无益主题,甚至还有害。

解决的办法,还是要重新梳理冲突核心。当这段陈年往事变成了徐爸爸对徐妈妈的“情感操纵”的时候,徐妈妈的醍醐灌顶就合理和自然得多,也顺带解决了伊万自己的顿悟,省下了和张璐一来一往的大段掏心窝子。

从这里到结尾的红星大剧院演出也显得太过拖沓,热气球的出场更是饱受诟病。从冰原再赶火车再转气球去大剧院这一段是完全的垃圾剧情,唯一的目的就是造成妈妈的第二次迟到。这一目的的达成完全不需要这样复杂,毕竟两人已经提前下了火车,按照时刻表最终赶不上也是情理之中。

拿掉这段戏之后,不仅不影响后续发展,也让叙事更加流畅不脱戏。

如果一定要保留这一段的话,一个大胆的做法是将其彻底童话化,利用慢镜、蒙太奇和配乐,直接衔接到妈妈上台,与之前的叙事风格形成对比,暗示这一段情节或许并非真实发生,妈妈和伊万或许并没有最终完成这段旅程。

但对二人来说,既然已经彻底解脱,这也不再重要了。

【总结】

从《泰囧》到《港囧》再到《囧妈》,徐峥和中国电影在逐渐脱离港式商业片的粗制滥造,有着越来越多的体系化、类型化特征,这对于内地电影市场来说是大好事。但从《囧妈》上也可以发现另一个现状,那就是导演徐峥>编剧徐峥。

对于个人创作者来说,这其实并不罕见:离得太近,反而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囧妈》完全有潜力可以变得更好,徐峥和中国类型电影,也有潜力变得更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C+重述】囧妈:差评如潮?《囧妈》或许不会那么糟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ji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