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风云
大秦帝国的盐霸之路:盐事兴衰为何会影响国运?

大秦帝国的盐霸之路:盐事兴衰为何会影响国运?

作者: 执笔话史 | 来源:发表于2023-06-15 15:57 被阅读0次

    公元前453年,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标志着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到战国时代。诸侯纷争,攻伐掠夺,礼乐崩塌,整个社会通行的法则建立在战力基础上。

    此时的东周天下,已经没有一个相对硬朗的力量将盐权统一掌控起来了。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居于周朝西部边陲的大秦,依靠着盐的力量,以不被察觉的姿态开始缓缓生长起来……

    1.继承周王朝的形盐遗产

    秦国从周王朝“过继”来的土地原本不是盐的主产区,尽管此地曾是周朝的京畿之地,但秦国的情况和周王朝的情况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周朝时,虽然此地出产的盐不足以维护一个国家的用度,但是重要的产盐区却都在周朝的名下。

    如晋国的安邑(河东解池,后期成为魏国的都城所在)和齐国的海盐,都在它核心权力层的掌控之中,每年上供的盐足以支撑周王室及其国民的消耗。

    所以,西周的王室根本不用为盐计民生而发愁。

    秦国就不一样了,虽然秦国承袭的是周朝故地,但像晋国、齐国这样的产盐大国都不归它掌控,而且他们前期的国力都远胜于秦国。

    这无疑令秦国甚是羡慕和嫉妒,同时,也给秦国日后荡平它们滋生出了无限的内心驱动力。

    不过,秦国虽然没有承继用以支撑民生的食盐,却从周朝的手上承袭了象征权力的“形盐”出产之地,也就是“戎盐”。

    一旦这块被用于周王室权力象征的“戎盐”,连同象征诸侯无上的“胙肉”都汇集在秦国之手时,秦国的四下征战就有了充分的合法性。

    历史总是充满暗示和象征,或许,当这片“形盐”之地被秦国接手的时候,就预示着秦国必将有一天会代替周朝,承继国家大一统的道统。

    2.夺得魏国河东之盐

    严格地说,秦国的盐霸之路是从拿下魏国开始的,说到底,恰恰正是从商鞅伐魏开始的。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占得的土地恰是当年尧、舜、禹建立都城的河东之地。这里因拥有解池的盬盐而成为古老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

    当年,黄帝与蚩尤大战,也正是为了争夺这个盐池。魏国之所以后来能在战国七雄中雄踞一方,主要也是得益于这里的盐产。

    魏国分得河东之地后,便与黄河西岸的秦国接壤。两个都拥有雄心抱负的国家靠在一起,免不了会发生争端。因此,围绕着两国边境线的问题就频繁发生战事。

    秦国原本不是魏国的对手,经常被魏国欺负得不成样子,以至于连河西之地都被魏国抢去,更不要说河东之地的盐池了。但经过商鞅改版后的秦国,味道的走向就不一样了。

    公元前340年,趁着魏国在和齐国的马陵之战中溃败,秦孝公在商鞅的劝说下对魏国进行了一次致命性打击。

    在这次由商鞅主管的战争中,商鞅采用非常无赖的诱骗手段,将魏国公子卬俘获。魏国因此大败,遂将河西之地恭送给秦国。

    次年,即公元前339年,魏国在饮恨中,不得不把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魏国撤出安邑,标志着具有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属性的盐池也尽归秦国。

    在《史记·魏世家》中,司马迁以魏国之口,愤懑地记录了这次切肤之痛:

    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以公子赫为太子。

    公元前339年,魏军大败,魏惠王将安邑之盐拱手送给了秦国。商鞅拿下安邑之后,随即按照他“壹山泽”的治国理念,就开始征收起了盐税。自此,也正式开启了秦国的盐霸之路。

    魏惠王剧照

    对此,知名历史学家宁可指出:秦于商鞅变法(前359年、前350年共两次)后,置盐官“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实行食盐官营。

    据此,似乎可以认为,战国时期秦国的食盐官营,比之于春秋时期齐国的盐制又进了一步——在食盐的生产上,已经不再是一般百姓私制,而是由官府强制奴隶们从事生产了。

    从秦国开始掌控这个充满了华夏之柄象征意义的安邑之盐后,就注定了大秦帝国的盐霸之路正式启程。打开这条通道之门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商鞅。

    商鞅剧照

    虽然商鞅被秦惠王恶狠狠地五马分尸,但它制定的强国战略并没有被废除,秦国依旧按着商鞅制定的策略大踏步地行走。

    3.占领巴蜀之盐

    就是在这一策略之下,如何获取富庶的巴蜀盐邦,就摆上了秦国的议事日程。而恰在这时,蜀国很自觉地递上了宰杀自己的盐刀。

    公元前316年,南边的蜀国和自家兄弟苴国争战。蜀王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求救。秦王欲攻蜀,以道险难至,韩又来攻,犹豫不决,遂问计于臣下。

    张仪主张进攻韩国,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天下,以建立王业。

    张仪剧照

    司马错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取其财足以富民”;而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经金牛道攻蜀。蜀王亲率军至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兵败遁逃,被秦军消灭,随即灭亡。

    且说这金牛道本身就是蜀王在国力强大时,为贪图秦国赠送的金牛而修建的,正因此,才使得秦朝的部队能够越过秦岭天险,长驱直入,拿下蜀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蜀国正是死在自己的手上。

    随后,张仪、司马错等人又轻松灭掉了苴国和巴国。这样一来,巴蜀之地富庶的盐业资源就全都掌控在秦国之手,为秦国后期的征战四方提供着接连不断的支持。

    到了公元前256年,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历史,他就是蜀地太守李冰。李冰不仅修建了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还率先开创了凿井取盐的历史先河。

    自此,四川的井盐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民生的历史,深深影响着后期的历史风云。

    直到今天,在我们餐桌的咸菜碟子里,还依稀能够嗅知到它的历史荣光。

    都江堰水利工程

    秦在取得蜀地后,所掌握的食盐资源大大增加。

    秦国实行专营制度,财政收入大增,每年盐铁之利连同其他税收竟“二十倍于古”。这显然就是商鞅改征税制为专营制后,为秦国所取得的丰硕财政效果。

    如果说秦国从魏国手里拿下安邑盐卤之地,是一种法权象征的话,那么拿下巴蜀之地的盐,更多的是国力的充实与富足。

    当两者尽收于秦国之手,秦国的强大已经无可阻挡。而这一切,当商鞅走进秦国的土地时,就已然注定。

    巴蜀之地

    4.大秦帝国的崩塌

    在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秦国得益于商鞅之法而崛起。那么,它又是怎么崩塌的呢?

    很显然,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盐。在分析秦国崩塌的原因之前,有必要先交代下一个背景:进入战国时代后,过去的那种官家体系已经被打破,盐业的私人经营逐渐取代了官营。

    各诸侯国都放弃了食盐专卖制而实行征税制,允许私人制盐、贩盐,从而衍生了一大批的盐业土豪和富商。这就是古代盐帮的雏形。

    食盐放任民间经营,某种意义上等于是将权力下移到民间,这本是好事,但权力一旦放到民间,就意味着会形成少数派的豪强劣绅。

    这一点,在战国时代的各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后来各诸侯国的商人势力日渐强大,由商入仕,商贾入朝,官商合一。

    本应由民间共同享受的权力被商官独享,社会权力的天平发生严重倾斜。这样,各国其实和后期的齐国一样,衰落也成为一种必然。

    我们所熟知的,由赵而秦,由商入朝的吕不韦,所反映的正是那个时代商人们发达升迁的路线,也是整个战国时代商官群像的一个历史缩影。

    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商业和权力基本都由国家的地方豪强和大家族控制,诸侯国再想把权力统一收回,已经不可能了。

    吕不韦剧照

    秦国之所以能够崛起,就在于它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出现了一个恰当的君王和大臣。在秦孝公和商鞅的共同作用下,秦国并没有出现其他诸侯国的情况。

    他们从春秋的齐国管仲那里承袭了食盐专营的衣钵,并有过之而无不及,直接将食盐的生产和销售全部收归官府经营。

    食盐集中于官府之后,官府统一组织流通调配。这一点,其实就类似计划经济,所有社会财富都统一调拨,统购统销。

    但商鞅的变法和计划经济不同的是,商鞅的计划经济核心思想不但压制了豪强集团的坐大,还强大了国力。

    并且,早期的民生并不是那般艰涩。从本质上来看,无论是管仲之策还是商鞅之法,其实都大大增进了民间生产力的发展。

    管仲剧照

    尽管在商鞅的盐权专营体系下,税赋很重,但由于有了官方计划经济策略的调拨和干预,社会财富和综合盐力并没有集中到少数人和财团身上。

    这无形中等于是在把社会权力通过官府收回后,实行社会权力的部分共享制——既不让少数人坐大权力,又不会让广大群众享受不到权力。

    在整个战国时期,在民间商业势力大为膨胀的背景下,只有秦国实现了盐铁的专营。同时,虽然盐权看似被国家专营,但商鞅之法却“不赋百姓”。

    也就是说,百姓的负担并不重,而且恰恰是 “有益于国,无害于人”。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一个关键原因是,他的祖上给他积攒了盐的力量。对于秦始皇本人来说,其实,他关键的功绩是统一了度量衡。

    秦始皇剧照

    度量衡的统一意味着秦国对盐权的控制形成了标准化和等级化,这为以后的王朝以盐来定制官员的级别提供了一个模板。

    譬如官员的级别用盐量的多少和食物的分配量来代指,“两千石”和“五斗米”不只是占有食物多少的区分,更是一种官员等级和权力大小的象征,而权力大小的象征对应的又都是占有社会财富的多少。

    自此以后,多少士大夫在“盐与权力、薪水等级”的逻辑圈套中纠结和徘徊。

    其实,不唯中国如是,在早期的西方国家,也都用盐和食物给各级官员们发放俸禄,“薪水”一词正起源于此。

    英语中的薪水一词“salary”的词根恰恰来源于盐“salt”。这正说明,早期王朝给官员的薪水都是盐。这也正是盐与权力、盐与财富间所隐含着的微妙而复杂的内在关联。

    所以,盐就是权力和社会资源财富的象征。

    一旦王朝管控不力,盐背后的权力坐大,对社会财富的占有和掠夺就像毒瘤一样快速膨胀,从而导致一个王朝崩塌。数千年来,这个毒瘤就像一个魔咒高悬在历代王朝的头顶。

    到了后期,秦国也未能摆脱这个历史的魔咒。

    执笔话史:大秦,兴于盐,也崩于盐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食盐专营也推广到全国,各国原来的私家财富尽皆被没收,一切盐利尽归官府。在秦始皇庞大的军政开支下,民间的利益越来越稀薄。

    秦二世时,更是横征暴敛,民生越发困苦,生产力严重低下。

    庞大的军政开支和重大工程的耗费 ,纵使秦国土地面积再大,盐利所出已经无法支撑一个帝国奢华的消耗,这个时期的秦国也早不再沿袭商鞅之法,帝国的墙壁裂痕日渐加大,它的崩塌只是时间问题了……

    您怎么看待秦国与秦始皇?欢迎留言。

    点赞关注我,与你一同,穿越古今,品百味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秦帝国的盐霸之路:盐事兴衰为何会影响国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jl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