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朋友出生开始,育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睡眠问题、厌奶问题、辅食问题、感官发展、行动能力等,这些都是阶段性的,有明确指标性的。唯有情绪,从出生开始,就会跟随成长贯穿孩子整个人生的。大人一样也有情绪对不对?你真的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吗?
什么是情绪?
如何有效管理情绪?
谁,有情绪?
先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场景:幼儿园的9月份总是特别的热闹,新生入园,各种不适,幼儿们从家庭走出,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会不安,会焦虑,会哭闹。早上送孩子去上学,孩子却在门口不肯进去,他伤心地对你说“我不想去幼儿园”。
好吧,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呢?
呵斥?震慑?恐吓?诱惑?还是直接扔进去走人?
我见过最有意思的是一个妈妈带着戒尺送孩子上学,一把尺子藏在衣袖,随时出鞘。孩子每次一看到戒尺,就立马停止抽泣走了。是的,有些方法立竿见影,但心理的伤害却是一辈子的。
第二个场景:昨天去餐厅吃饭,隔壁桌不时地传来一位妈妈的咆哮声、拍碗声,“不许乱动!会不会好好吃饭啊!!” 。这样的场景反复重复着,我很好奇的观察了一下他们的状态,发现了特别有意思但又很常见的一幅景象,桌子上共6个人,爸爸、妈妈、姐姐、弟弟、爷爷、奶奶(也有可能是外公外婆),长辈负责带孩子,妈妈负责发脾气,爸爸呢?哈哈,他正在全神贯注地看手机,从头到尾,一直低头吃饭刷着屏,无论小朋友怎么乱窜,妈妈怎么大吼,爸爸都岿然不动。所以,我猜想妈妈的情绪也许并不一定只来源于孩子。是不是有环境的问题,还有自身的情绪释放呢?
第三个场景:小朋友在玩积木,想垒一座高塔,可是呢,怎么都垒不好,到了一定的高度,积木就会倒,于是他开始大哭,发脾气,他觉得很气馁,有挫败感。这时你会怎么做呢?是说“倒了就倒了嘛,重要搭一个就好啦,有什么好哭的?”,还是以独立之名直接无视呢?
这些场景,是不是随处可见?
什么是情绪?
常见的情绪主要划分为四类,【喜】、【怒】、【哀】、【惧】。
每一种情绪都是生命的本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总是潜意识地害怕情绪。小朋友哭,大人会觉得心烦意乱,会想去制止。可是,如果小朋友在笑,你会想去制止吗?
这些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
每一种情绪都有积极存在的意义。
就好像,当我们感觉害怕时,他会制止我们躲避很多危险一样。
如何有效管理情绪?
1、首先认识自己,你属于哪一类家长?
忽视型家长:他们漠视、忽略或轻视孩子的消极情绪;
压抑型家长 :他们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持批评的态度,经常会因为孩子表现出消极情绪而训斥或惩罚孩子;
放任型家长:他们包容孩子的情绪,和孩子一起感同身爱,但不能提供必要的指导,也不能给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允许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对行为给予界限和引导。
2、觉察情绪,把握机会
孩子的每一次情绪都是一个很好的溴化钠机会,及时觉察到孩子的小情绪而不是无视他。
3、倾听认可,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实现共情
倾听:带着同理心去倾听,感同身受地去体会。不要让孩子仰视你,“蹲”下来,做到真正的平视。
认可与接纳:孩子的伤心、害怕、愤怒就和他的喜悦、幸福与快乐一样重要,值得被我们同样接纳。
定义情绪:趁机帮助孩子识别情绪,给情绪命名,可以做一个情绪表格,记录下孩子每天的情绪,为了孩子可以更方便的认识,文章顶端的情绪转盘也可以参考一下(因为二丁喜欢一切能转的东西,所以我是用圆盘也表示)。
4、引导行为,划定界限,解决问题
当我们已经很好地完成共情之后,就需要进一步进行引导行为,而不是到此为止哦。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有在共情啊,我很理解并认可孩子的情绪,可是为什么同样的事情还是会重复呢,一点效果都没有。那就对了,只有共情是不够的,孩子们需要引导如何去改变行为。他需要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
吉诺特曾经说过,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并没问题,出问题是的他们错误的行为。对家长来说,理解这一点很重要。所有的感受,所有的愿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容忍的。
谁有情绪?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景下,我们对孩子同一种行为的容忍度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我自己,面对二丁同样的行为,可能一般情况下都比较容忍,但在赶着出门时,就会比较着急,容忍度直线下降。因此,后来我都会提前一点时间做准备;或是在比较炎热的环境中,人就会比较烦躁,因此一切哭闹的声音就好像被放在扩音器中了一样
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1、察觉自己:可以列一份清单,在哪些情况下自己的容忍度会下降,然后给自己一个心理准备。降低期望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2、对于幼小的孩子,建立规律的日常作息:
比如,1岁以为的孩子小睡较多,10点是孩子小睡的时间,那我们是不是9:30就应该回到家,或者给一个安静的环境安排小睡,以避免孩子应该闹觉而引起的哭闹。
规律的作息也更有利于孩子的安全感。
3、排除孩子生理上的不适或者环境因素的不适。
4、事先规定原则:对一些大一点的孩子,出去玩时,可以规定好时间;去购物时,规定好可以自主选择的数量;事情的先后顺序等,都是可以约定好的。这样也利有于孩子对遵守诺言的认同感。
5、缓解自己的情绪:我们对孩子的情绪进行了认知,是不是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呢?我现在很生气,很恼怒,我可以深呼吸,或者暂时离开,直到意识自己可以平静地与孩子对话。这些都可以。
最近网上有一篇稿子很火,《中国的妈妈们为什么怨气重,婆婆的越位,丈夫的缺位、自己的错位》。说的很有意思也很现实,所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共情,有效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有些道理,人生与育儿其实是相通的,你觉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