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人的老师,伯夷和柳下惠就是这样的圣人。因此,凡是听到伯夷的德行和风范的人,即使是原本贪婪的人也会变得廉洁,即使是原本懦弱的人也知道立志上进;凡是听到柳下惠的德行和风范的人,即使是原本刻薄寡恩的人也会变得敦厚,即使是原本心胸狭隘的人也会变得坦荡大度。他们的德行和风范在百代之前得以奋发和表现,在百代之后,凡是听说过这些的人,没有不因为感激而振作起来的。如果不是圣人,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他们的影响在百代之后尚且如此巨大,更何况当时还有亲身感受过他们的教化的人呢!”
“百世之师”已经被后人发现提炼,流传成为一个成语,由此也可见《孟子》对文学的贡献。宋·陆游在《贺薛安抚兼制置启》中写到:“卓为百世之师;杰作雄辞,散落四夷之远。”
伟大人物在道德品质和立身处世上对社会和后世可以产生深远历史影响。
崇高的节操和风范可以化贪婪为清廉,化懦弱为坚强,化浅薄为敦厚,化狭小为大度。不但影响当时,而且影响百世以后。
现代人说改变自己的心态就可以影响世界。孟子说修身就可以改变天下。
我们不能影响别人,是自身的修养不够。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我们都不要辜负孟子的期望,努力向圣人奋斗。
(2017.11.16)
十二
《孟子》是智慧宝库,思想宝库,语言宝库,文学艺术宝库。打开《孟子》,与圣人神交,享受文化大餐,积累优美丰富的词汇语句,提高欣赏和写作能力。
成语“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把鱼赶到深渊里,把鸟雀赶到密林里。比喻不善于团结的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对方那里。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
孟子善用具体表达抽象,用熟悉表达陌生,蕴深邃的思想于生动华美的文学艺术,深入心灵,远古流芳。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夏桀和商纣之所以丢掉天下,是因为民众不再支持他们;之所以不再支持,是由于对他们失望。要得天下的办法就是去获得民众的支持,做到了就能得到天下;要获得支持的办法就是获得他们的认可,做到了就能得到; 要获得民众认可的办法就是做民众期望的,不要做他们反感的。人民支持仁爱,就好像水会往下流,野兽会跑到野外去一样。所以,鱼之所以要跑到深渊那样的地方去,是因为水獭在抓他们;鸟儿之所以跑到树丛里,是因为害怕鹯的追逐;百姓之所以追随汤武,是因为桀纣的暴虐腐败。如果现在有一位仁慈的君主,那天下的诸侯就会支持他。那时候就算他不想成为领导者也不行了。
现在想要称王的人,就好像得了七年的病却想用三年前存的药来治疗。平时不去点滴的积累,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平时不行仁政,一辈子都要担忧失去支持,这样下去早晚都会失败。诗经说“那怎么能做好,不过是早晚落水罢了。”
孟子认为桀和纣之所以国亡身死,不是所谓天意,关键在于他们失去了民心。
帝辛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动用民力修建鹿台、钜桥,其实是大伤民心的举措。国君只有施行仁政,爱护百姓,百姓才会拥护国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反之,就像生物界里,靠吃鱼为生的水獭所到之处,鱼类必定纷纷逃避;专吃小鸟的鹰隼飞过,鸟类必定会飞到树林深处躲藏。
所以说,是水獭把鱼儿赶到了深水里,是鹰隼把丛林变成了鸟类的家。由此可见,桀纣就是把百姓驱赶到商汤王和周武王那儿去的水獭和鹰隼。
小而言之,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
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
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
道理非常简单,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有些人主观为自己,客观却成就了别人。有些人主观为别人,客观却成就了自己。
没有坏人,显不出好人。没有失败者,就托不起成功者。没有魔的考验,我们无法成佛。
(2017.11.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