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写作》第十一章、十二章《身边琐事》和《散文的真精神在于真实》读后感
最近看了不少文友的文章,觉得写得非常好。我发现了一个规律——
同样的一个人,只要是写Ta的真实生活的文章,不管什么题材,尽管文章有时候有一点细节上的瑕疵,都不会影响整篇文章的可读性。并且可能会让你觉得惊艳。
大多数时候,我们写文和做人有了习惯性思维,就是“文过饰非”、“粉饰太平”。干嘛让别人什么都知道?我要保持神秘感,这样别人才会对我有兴趣。
很多人说我的文章写的好,我认为不是我写的有多好,甚至很直白和浅显,但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会让人读下去。
我觉得,应该和我的文章每一篇都是真实生活、真实心情有关。
因为是真实的,我写的时候不用去想技巧,只要真实呈现就好,所以写起来很流畅。一般我有灵感了,写了上局下句自己就出来了,根本就不用想。
那种写文的感觉,就好像是说给世上最懂你的朋友听,没有任何负担和阻碍,痛快淋漓,不愁没有话说。而且常会有神来之笔。
写文章其实都不用看名家名篇,你自己的心就是最好的老师,不用求助别人。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名作家学历不高,但却是受人尊敬欢迎的大作家。比如莫言,比如郑渊洁等等。
如果你既有学历,又能回归真实,那么你就是一个相当智慧的作者。进步与被发现就是迟早的事。
先生季羡林说,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散文的真精神在于真实。抒情要真挚动人而又不弄玄虚;叙事不容虚构而又要有文采,有神韵。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到近现代,最能感动人的散文往往写的都是身边琐事。
只有真实地写真实的身边琐事,才能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才能净化他们的灵魂。
先生说,宇宙大事,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当然能震撼人心。然而写这些东西,如果掌握不好,往往容易流于假、大、空、废“四话”。四话一出,真情必隐,又焉能期望这样的文章能感动人呢?
对于我这样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即使胸怀大志也参与不了国家大事,还不如活好自己,不给国家添乱。这也是爱国吧?
然后把自己过好日子的心得,用文字的形式分享给别人,这是我认为的文者的侠义。
文学作品都要能给读者一点美感享受。否则文学作品就会失去它的社会意义。但是,美感享受在层次上是不尽相同的。散文给予的美感享受应该说是比较高级的美感享受,是真正的美感享受。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洗涤人的灵魂。
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写出文学的美感来,是我追求的终极目标。
网友评论
讲歪了!哈哈!真实即美!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