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川
读《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站在不同的角度,看见了不一样景致。一个是文中“我”——若瑟夫的视角,另一个是作者莫泊桑的视角,还有阅读者的视角。若瑟夫和莫泊桑的关系就像《苏菲的世界》中的苏菲和席勒的爸爸一样,当然还有作者贾德。前者的表现不但受到后者控制的,也承载着后者的意图。阅读者需要看得见文中的角色,文后的作者,基于共同的人性,通过体会理解文本,实现与文中人文后人的对话。
一、文中的“我”——若瑟夫的看见
若瑟夫看到了自己家的贫穷。
若瑟夫是家中的小儿子,他还有两个姐姐,“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日用品也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裙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来价钱上计较半天”,若瑟夫看到了家里的贫穷,更看到了家庭贫穷带来的精神痛苦——大姐,二姐年龄大了,但是却嫁不出去。
若瑟夫看到了父母对待叔叔于勒的态度变化。
当叔叔写信说自己赚到了钱,希望可以给我父母赔偿时,父母视于勒为全家的希望,认为叔叔于勒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当在轮船上偶遇落魄的、衣衫褴褛的于勒时,他们气急败坏地说于勒是个贼,是个流氓,又来拖累他们了。若瑟夫亲眼看到,自己父母对于勒前后态度的极大转变。也看到了于勒经济状况的变化,是父母态度变化的原因。
若瑟夫看见了叔叔于勒。
这个看见分为虚和实两部分。
耳听于勒叔叔年轻时的不务正业,父亲收到信之后对于勒的期盼属于虚写。
轮船上偶遇落魄的于勒叔叔,这时候是实写,“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二、作者莫泊桑的看见
莫泊桑看到了小若瑟夫对于亲叔叔于勒的心疼,并果断给予了帮助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莫泊桑看到了小若瑟夫和菲利普夫妇的不同。一是人性的善良,一是物质对人性的扭曲。
菲利普夫妇在文章中对叔叔于勒的前后态度的转变很明显,在于勒有钱时说他是个好人,在他没钱时说他是个无赖,这之间态度的转变是为什么?是钱,是能给予他们更好生活的钱。菲利普夫妇态度的改变,体现的是一种人性的扭曲,这是丑。若瑟夫的善举,体现了人性的美。
小孩子拥有的善,贫穷的成年人却没有,为什么呢?贫困的生活扭曲了人性的美好,莫泊桑看到了物质对人性的影响,也看到了社会底层人在贫穷生活中的挣扎。
三、我的看见
通过小若瑟夫的善良,我看见了莫泊桑的善恶观——人之初,性本善。
通过小若瑟夫和菲利普夫妇的对比,我看到了莫泊桑的矛盾:一边批评,一边同情。批评他们金钱高于亲情的价值观,同情他们深受贫困生活的折磨。
或许生活本身就是矛盾的。
在充满矛盾的生活中,保持本心,保持生命本真的善,是否就是作者在看清楚生活和人性之后的选择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