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0月30日开始读书《约翰.克利斯朵夫》,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于4月25日读完。第一次看一本书用如此长的时间,并且还是以前看过一遍的书。觉得第一次理解的不好,所以读了第二遍。这次收获满满,但仍觉得还有很多地方理解不透彻;也许这就是名著射出的独特光芒,每重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所谓经典永存。
本书被评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它不是小说、不是诗,而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作者罗曼.罗兰从开始构想到完结用了20余年。我认为其内容的深度、广度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分析透彻,所以几页纸看半天的情况常有。
《约翰.克利斯朵夫》作者用130万字书写约翰.克利斯朵夫壮烈的一生,从激烈斗争到和平恬静,从全民公敌到名扬四海……读完这本书,仿佛到那个世界跟着主人公重新活了一遭。整个生涯,走过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像一条横贯欧洲的莱茵。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老去,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过去;后浪推着前浪,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用作者的话说,这本书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遗嘱”。而这份宝贵的遗嘱,将由我们这一代人来继承、传承。
克利斯朵夫出生于德国一个音乐世家,儿童时期,祖父米希尔发觉了他的音乐天赋,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凭着对音乐赤诚的热爱与辛勤的付出,他迅速成长,并进入宫廷乐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音乐家。
米希尔的夸赞,可以给孩子树立信心,这是孩子需要的,但也需要有一个让他头脑清醒的人,以免被取得的成绩冲昏了头脑——舅舅高脱弗烈特出现了。
“你为了要做一个大音乐家,为教人家佩服才写作的。你骄傲,你扯谎:所以你受了罚,你瞧!谁要在音乐上骄傲,扯谎,总免不了受罚。音乐是要谦虚,真诚。要不然还成什么音乐呢?那不是对上帝不敬吗?亵渎上帝吗?他赐给我们那些美丽的歌,都是说真话跟老实话的。”
米希尔的夸赞是爱,高脱弗烈特的批评同样是爱。忠言逆耳利于行,舅舅让他清楚了自己为什么创作、要怎样创作,在他迷茫的岁月给与了许多帮助。其实,我们的人生也需要有一个像高脱弗烈特这样的人。
很快,克利斯朵夫发现了当时德国音乐的虚假、欺骗,自己的音乐也是同样虚假,愤怒之下,一把火烧掉了曾经创造的作品,也对曾经崇拜过的东西深恶痛绝。于是,与命运斗争的生涯开始了——从前费了多少心血获得的宝物,此刻要费更多的心血去反抗,以求解脱。
“人生有一个时期应当敢于不公平,敢于把跟着别人而佩服,而敬重的东西——不管是真理还是谎言——一概摒弃,敢于把没有经过自己认为是真理的东西通通否认。”
自看到了虚假,他开始攻击那些德高望重的音乐家,肆意地发表言论,被批评界的朋友称为“一个被音乐耽误的批评家”。
此时的他已经有过了几段感情,第一个是朦胧的初恋:弥娜。因为她母亲考虑门第问题,拒绝了克利斯朵夫。第二个是萨皮纳,她对什么都不在乎,干什么都是不慌不忙,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两个人已经很接近了,但命运多舛,年轻的萨皮纳死于疾病。第三个是水性杨花的阿达,充满肉欲、卖弄风姿,她欺骗了克利斯朵夫,勾搭他的弟弟。违背道德伦常是他受不了的。总之,几次感情都不顺利。克利斯朵夫颓丧了,他像一具死尸般四处游荡。此时,又是舅舅把他拉回正轨。
“你得虔诚,你得等待。如果你是好的,一切都会顺当的。如果你不行,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不成功,你还是应当快乐。因为那表示你不能再进一步。干嘛你要抱更多的希望呢?干嘛为了你做不到的事情悲伤呢?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竭尽所能。”
他复活了。与全世界的较量继续进行,他坚持自己原则,得罪了很多人,而且与大公爵闹翻了,丢掉宫廷乐师头衔,同时也丢掉了养家糊口的饭碗。此时的他已成为全民公敌。多么孤独的斗士,没有一个朋友,只有母亲鲁意莎心里想着他,但他们的思想又是那么不同,仿佛隔着一道万里长城。
德国已经使他无法呼吸,在这同一个时期,另一个法国女孩也正遭受着苦难,她便是安多纳德。两人碰巧在德国相遇了,这段缘分连接着许多感情,也将影响他的一生。
“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是只有你,你会减少痛苦,也会在绝望中燃起希望。”
从朋友那里,他了解到法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德国使他快要闷死了,于是他决定离开这里去法国。但母亲不愿意让他离开,他是她唯一的依靠。经过几番较量,他还是没能胜利。但这不是结局,与母亲的较量,最后还是他赢了——他赢得稀里糊涂,赢得不光彩。他为人正义,看不惯压迫,为了替洛金打抱不平,出手打死了一个军官。如果不赶快离开,就会被逮捕。于是他连夜逃亡法国,与母亲不告而别。
这时候,鲁意莎的书信彰显了伟大的母爱。平时懦弱的她为孩子愿意牺牲自己:
“可怜的孩子,别为了我难过。我自己会保重的。老天爷把我惩罚了。我不该自私自利把你留在家里的。你上巴黎去吧。也许这为你更好。别管我。我会想办法的。最要紧是你能够幸福。我拥抱你。”
克利斯朵夫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对母亲有愧疚,另一方面也舍不得一心要离开的故乡了。
“人非禽兽,怎么能远离故土而无动于衷呢?苦也罢,乐也罢,你总是跟它一起生态过来的;乡土是你的伴侣,是你的母亲:你在她心中睡过,在她怀里躺过,深深地印着他的痕迹;而它也保存着我们的梦想,我们的过去,和我们爱过的人的骸骨。”
但是他的离开是不得已的,内心呼喊着:“噢!巴黎!巴黎!救救我吧!救救我吧!救救我的思想!”
克利斯朵夫来到法国了,他很快发现:这里的人被自由灌醉了。音乐只求创新、不求质量,内容贫血、麻木,人们也不求理解。他看到社会风气的腐败,艺术的轻浮。法国有足够的智慧,但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他们是世界艺术的先锋队,但只是给人开路的。
他的作风并没有改变,因为不愿意屈服,所以到处碰壁。勉强靠抄写乐谱、做家庭教师给自己温饱。在这里,他偏偏遇到了一位意气相投的青年诗人奥里维,两人就像知音,且性格彼此互补。后来他知道了他是安多纳德的弟弟,也知道了安多纳德的生涯,两个人都被她的精神包裹了。
关于安多纳德,人们称她为“拯救灵魂的天使”,她应该是整部作品中最富有色彩的女性——以圣徒的品质做着平凡的事业,以高贵的心灵过着清贫的生活;她一生保持纯粹,以贞洁的操守隔挡世俗的浊流;她短暂的一生遭受了多少苦难,从来没享受过什么快乐,但她临终前再三说着:“我很快乐……”
她完成了使命,该休息了。就让她的生命停驻在那最美丽的时刻,然后把她永远封存起来,使她永远保持贞洁,不受世俗玷污,如一块无瑕的美玉,成为一种平凡而高尚纯粹的法国女性象征。
不过,安多纳德并没有死——摘下圣牌挂到兄弟颈上的那一刻,她就已经化作一种精神,活在了他的心中,并且穿过时空,活在了每一个用心读过此卷的读者心中。
与奥里维展开思想交流使克利斯朵夫汲取了许多养料:用德意志的力救法兰西的萎靡,用法兰西的自由救德意志的温顺服从。两大文明的结合,艺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随后,通过与平民的接触,他懂得了一个道理:表白自己内心的大艺术家也有,但最伟大的总是那些心脏为全人类跳动的艺术家。
然而,他还是他,那倔强性格依然没有改变;音乐就是他的信仰,绝对不能亵渎,他坚持“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原则,又把法国艺术界得罪了一遍,所以他在这里不受欢迎,大家还是嘲笑他。他身无分文,难得吃一顿饱饭;母亲去世了,他冒险回到德国;感情还是多折,女友弗朗索瓦丝去美国……他继续在磨难中摔打。
“失败可以锻炼一般优秀的人物:它挑出一批心灵,把纯洁的和强壮的放在一边,使它们变得更纯洁更强壮;但它把其余的心灵加速它们的堕落,或是斩断它们飞跃的力量。”
“任何努力决不落空,或许许多年都会了无音讯;却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思想已经有了影响。”
困苦之中,风向突然转变了,没有任何征兆、没有任何原因——他的音乐突然得到了认可。曾经批评他的人竟然开始恭维他,很多剧场愿意请他来演出……他的《大卫》出版了,自己也重新赢得“天才”的称号。
为什么大家对他的态度改变了?为什么上次回德国警察不逮捕通缉令在身的他?他虽然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隐约觉得有个人在暗中保护他、替他开路。
答案揭晓了:那个人就是葛拉齐亚。她曾经是他的学生,暗中喜欢他,却因无法帮助他,悲伤地回到意大利;如今,她又回来了。她忘不了他的音乐带给她的力量,这些年,她始终默默关切着他的音乐生涯。为他遗憾的是她已经结婚了,且过了不久便去往美国。他们经过短暂的相遇,再次分别了。
当时的法国的思想过于活跃,人们的内心骚动不已,社会比较混乱,宗教信仰、政治党派相互冲突,似乎每个人都有各人的思想价值观。具体怎么回事,我也讲不清,那里有一段历史背景。
随后爆发了五一游行,奥里维在游行中丧生。这为他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因为自己参加了动乱,他不得不逃亡瑞士。再最落魄的时候,他被朋友勃罗姆收留了。他的精神遭到重创,还没彻底恢复,又迷迷糊糊与朋友的妻子阿娜发生关系。克利斯朵夫也是正人君子,最看不惯通奸,他怎么就偏偏发生这种事?作者罗曼.罗兰在扉页已经给出了答案: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他再也受不了了,逃到瑞士的一个村庄,开始十年的隐居生活。
至此,他至亲的人:鲁意莎、高脱弗烈特、萨皮纳、安多纳德、奥里维……都离开了世界,精神支柱一座座崩塌,走到今天已失去太多。他还有什么依靠呢?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唯有创造!创造的欢乐!创造是消灭死!
一天傍晚散步,与她的好朋友葛拉齐亚不期而遇。她的丈夫已经去世,只剩下两个孩子。两人彼此还是爱着,但葛拉齐亚已经对婚姻失去了信心,而且她是一个意大利女子,阳光平和,不愿意再点燃激情,只想安安静静地过日子,而且她的孩子痛恨克利斯朵夫,所以阻止这段感情。
虽然克利斯朵夫的表白被她拒绝了,但依然是好朋友,并成为了彼此的灵魂伴侣、精神支柱。此前他吸收了德法两国的精神,如今又被她意大利的和平气息包裹了;年轻时的激情、反抗都已过去,意大利的恬静就是他最后的归宿。
随后的故事,葛拉齐亚的想法变了,觉得任何阻挡他们的行为都是罪过,她要告诉他,她爱他。本以为克利斯朵夫奋斗了一生,会得到家庭的幸福,然而他又一次错过——她还没来得及开口就去世了。
此时的克利斯朵夫已经是一个清明而高远的老人,失去了爱人并没有表现出歇斯底里的悲痛。他的心态已经平和,他的音乐也没有了当年的激情,归于平静。面对年轻人的批评,他也不以为意,把一切看淡了,没有了当年的反抗的精神。现在年轻人的攻击不就和当年的自己一样吗?他看了只觉得好笑。我们不能对抗风,只能待它吹过去。随后他与多年的死对头雷维-葛握手言和了,人生这场剧,他们都完成自己的使命,也该摘下面具了。一个时代结束,还会有下一个时代,未来是属于那些孩子的:奥里维的儿子乔治、葛拉齐亚的女儿奥洛拉……
“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谓幸福,是在于认清一个人的限度而安于这个限度。 ”
他一边创作,一边等待着死亡。
“噢,欢乐,眼看自己在上帝的至高的和平中化掉,眼看自己为上帝效劳,竭忠尽力地干了一辈子,这才是真正的欢乐!”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充满斗争的英雄主义,第二次则看到斗争中充满着和谐的音符,这也是看到一篇作品赏析所带来启示。的确,主人公每次遇到困难总会有人出来帮助,拯救迷茫的舅舅高脱弗烈特、暗中保护他的葛拉齐亚、收留他遭重创时的勃罗姆……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当时欧洲局势比较紧张,而作品中的几个主人公来自不同的国家,克利斯朵夫象征德国、奥里维象征法国、葛拉齐亚象征意大利,他们的联合象征着世界民族大团结!
读过这本书,觉得对以后的生活更有信心了;一部人生之书,告诉人们怎么坚持自己的信仰,如何面对生活的磨难,做一个不屈的斗士。感谢作者罗曼.罗兰、译者傅雷在我的青年时期送来的精神遗嘱;感谢这一趟遇见的人物:慵懒的佛系少女萨皮纳、顽强不屈的安多纳德、阳光平和的葛拉齐亚、平凡高贵的高脱弗烈特、天真大胆的乔治、独立不羁的弗朗索瓦丝……他们都是那么可爱、可敬。
克利斯朵夫的音乐已经响彻整个欧洲,在生命的黄昏,他唱出了自己的谢幕曲:“主啊,你对你的仆人不至于太不满意吧?我只做了一点儿事,没有能做得更多。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为父的臂抱中歇一歇吧。有一天,我将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
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将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
快要倒下来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了彼岸。
“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孩子回答说:
“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