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版资治通鉴【223】添乱的御前会议。2018-09-12

作者: 华杉2009 | 来源:发表于2018-09-12 07:52 被阅读1061次

当时皇上已经征发内郡军队六万人前往屯边。酒泉太守辛武贤上奏说:“军队都屯备南山,北边空虚,势不可久。如果到了秋冬季再进兵,那是敌人远在境外之策。如今敌人就在跟前,朝夕为寇,土地寒苦,汉朝的马不耐寒,不如在七月上旬带上三十日粮食,分兵出张掖、酒泉,在鲜水回合,攻击罕、幵部落,就算不能将他们全部诛灭,也可以多去他们的牲畜财产,俘虏他们的妻子儿女,然后撤军回来,冬天再次出击,这样反复给他们创伤,敌人一定震恐崩溃。”天子将辛武贤的建策发给赵充国,请他考虑。赵充国说:“一匹马带三十天的粮食,为米二斛(hu)四斗,麦八斗,又有衣装、兵器,负重太多,难以追逐。敌人看到我们这个情况,一定稍稍后退,逐水草,入山林。我们再继续深入,敌人就扼守险要,在后面断绝我们的粮道,则我们必有兵败之忧,为夷狄所耻笑,这样的创伤,一千年也不能恢复。而辛武贤却认为可以夺其畜产,虏其妻子,这纯粹是空谈,不是最好的策略。先零部落是反叛的首恶,罕、幵部落是被胁迫跟从,我的愚计,是把罕、幵因被胁迫而参与反叛的过失,摆在一边,不要提起,先诛灭先零,让他们受到震动,悔过反善,然后赦免他们,选择了解他们风俗的良吏,招抚和解,这才是全师保胜安边之策。”

天子将赵充国的信再交给公卿们讨论,大家都认为:“先零军事强盛,就是因为有罕、幵之助,不先攻破罕、幵,就没法拿下先零。”皇上于是拜侍中许延寿为强弩将军,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赐玺书嘉奖,采纳辛武贤的计策,又以敕书责备赵充国说:“如今向前线转运粮食和物资的后勤供应,频繁让百姓烦扰,而将军您率领着一万多人的大军,不及早利用夏秋水草之利,争夺敌人的牲畜财物,反而要等到冬天,让敌人蓄积粮食,藏匿在山林之中,占据险要地形。而将军您的部队却在冰天雪地立生冻疮,这有什么好处呢?将军您不想想国家的庞大支出,却要用几年的时间在那里干耗着,把敌人耗死,这样做将军的话,谁都愿意做吧!现在,我下令破羌将军辛武贤等将兵,就在七月击破罕羌,请你引兵并进,不要犹疑!”

赵充国上书说:“陛下之前赐给我诏书,指示我派人晓谕罕部落,说大军将至,汉不诛罕,以瓦解他们的联盟。臣派遣幵部落酋长雕库宣告天子至德,罕、幵部落群众,都已闻知天子明诏。如今先零部落酋长杨玉坚守山林,伺机而动,罕、幵部落则没有反叛行动。如果我们不攻打先零,反而去攻打罕、幵,那是把有罪的放过,去诛杀那无辜的,一次行动,造成双重伤害,这也不是陛下的本意啊!《孙子兵法》说:‘攻不足者守有余。’发动进攻,可能力量不足,但若只是防守,则绰绰有余。又说:‘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善于作战的人,安排好战场引敌人来;不善于作战的人,钻到敌人安排好的战场去。假如罕、幵要攻打酒泉、敦煌,我们就整顿兵马,训练士卒,在酒泉、敦煌等着他们,以逸待劳,这是取胜之道。如今认为二郡兵少,不足以守,反而发动行军进攻,放弃让敌人自投罗网的计策,而投到敌人的罗网里去,我认为不是什么好主意。先零部落要叛变,所以和罕、幵解仇结约,但是他自己心里也不踏实,担心汉朝大军到了之后,罕、幵部落会叛盟归汉。但如果我们先攻击罕、幵,先零一定援救,那反而是我们让他们的盟约更加坚实了。如今羌虏马肥,粮食充裕,攻打他们,恐怕我们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反而让先零得了机会,施恩于罕、幵,坚其约,合其党,他们团结起来,合计能得精兵二万余人,再裹挟其他小部落,人马更多,像莫须这样的小部落,都裹挟进去,越来越难离间他们了。如此,叛军越来越多,要诛灭他们所需要的兵力,又要增加数倍。我恐怕国家的负担,要按十年计,不是两三年可以拿下的了。于臣之计,先诛先零,先零一灭,则罕、幵可不战而下。假如先零已诛而罕、幵不服,等到正月再攻打罕、幵,这样安排,策略上合理,也合乎时宜。如果要现在马上进兵去攻罕、幵,我看不到有什么利益!”

六月二十八日,赵充国发出奏章,七月五日,皇上回复的玺书送到,采纳赵充国的计策。

华杉说:

孙子兵法,首先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首先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战,必有代价,必有战败风险,赵充国追求的战略目标,就是他说的六个字——全师、保胜、安边。全师,是保障部队安全,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不就造成八百个破碎的家庭吗?所以他首先考虑的是他的士兵们,要带领他们取胜,但不要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要士兵们为国牺牲,就像巴顿将军说的:“为国牺牲,那是敌人的事。”

保胜,是要保障取胜,不把无把握之仗。《孙子兵法》说:“善战者,胜已败之敌。”敌人没有露出败像,你一厢情愿要硬要把他攻下来,你做不到,《孙子兵法》说这叫“胜可知而不可为”,能不能取胜,将领可以做出判断,但是明知不能胜,强求不来。这都是真正懂军事的人思考的问题,《孙子兵法》说,要先胜而后战,要胜中求战,不要战中求胜。

安边,军事胜利不是最终目的,安定边疆才是最终目的,制定战略要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战争的目的是和平,长期和平,不是为了惩罚敌人。

朝廷大臣们的意见,则是另一番光景,朝臣们的意见,首先大部分不是真正的意见。当皇上征求大家的意见,他以为他们都有观点,实际上大多数人没有观点,因为他们都不是军事专家,这些事他们都不懂。但是,没有观点,不等于他们不发表观点,恰恰相反,每个人都很踊跃的发表观点,一方面因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另一方面是要显示自己很知道,再一方面是揣摩上意,怎么说得合乎皇上的心思,提高自己的地位,这样一来,他们的“建言献策”就很多了,都发表观点了,而观点已经发表,就要誓死捍卫,因为捍卫自己的观点,就是捍卫自己的权位。所以这种会议,纯属添乱的会议,也确实添了大乱。不过,汉宣帝的好处,是赵充国回复之后,他还是能醒悟过来,听专家意见。

任何一个战略,都有其战略重心,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抓主要矛盾。英国军事家富勒说,你要把纷乱的战局,合并为少数几个主要的战略重心——最好是一个;然后呢,把你的军事行动,合并为少数的几个主要行动——最好是一个。赵充国就抓住了这个战略重心,就是先零部落,只要解决了先零部落,其他的自然瓦解,如果军事行动不聚焦于这个战略重心,而是投入到其他地方去,则既有损失,又无利益,这就是他说的,我看不到打罕、幵有什么利益。

普鲁士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说:“等待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军事行动。”皇上认为赵充国不作为,因为他不懂得,在大多数情况下,等待本身就是最积极的行动。人们总是急于行动,就走向NO ZUO NO DIE,人们总是急于解决问题,却不知道自己根本没找对问题,而他们解决“问题”的举措,反而会制造出更大的问题。赵充国的回信,就指出了这一点,罕、幵不是问题所在,攻打罕、幵,会制造出更大问题,就是羌族各部落更加紧密团结在先零周围,反叛势力会更大壮大。皇上和大臣们还想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军事行动耗费太大,要速战速决,赵充国也指出了真正的问题所在——我想两三年解决,你们想两三个月就解决,但是如果按你们说的办,恐怕反而要拖十年才解决!皇上听懂了他的话。

那么,在朝廷会议上,公卿大臣们为什么会一致认为要马上出兵呢?根本就没有什么“一致认为”的观点,只是两个一致,一是一致的集体情绪,人性的弱点,一厢情愿,人们愿意相信一些事情是真的,只不过因为那符合他们的期望,都期望马上解决,就会认为能马上解决;二是跟皇上保持一致,多数人是看皇上的倾向是啥,然后马上跟皇上保持一致。

关于会议发言我有两个方面的体会:如果我是决策者,我不会问所有人意见,在哪一方面,我就听我在该方面所信任的专家的,不听其他人的。如果是我被别人征求意见,不是我的专业领域,我就把嘴闭上,不发言。

因为我有自己很专业的领域,我就懂得专业的尊贵和权威。我非常痛恨明明狗屁不通,还踊跃发言的人,也讨厌“让大家都说说”的领导。所以将心比心,我就不敢去侵犯别人的专业领域。只有什么都不懂的人,他不知道懂得一件事情是什么状态,他就什么都敢发言,任何领域他都有“自己的观点”,这种人就是会议的毒药。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让你不要给别人添乱。

华杉版资治通鉴【223】添乱的御前会议。2018-09-1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杉版资治通鉴【223】添乱的御前会议。2018-09-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qm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