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四《亥九月过汝所闻》明道先生曰)弘而不毅,则难立;毅而不弘,则无以居之。(《西铭》,言弘之道。)
弘,含容之大也。毅,有决也,剛也。《左傳·宣二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正义】谓为致果敢杀敌之心是为强毅。和顺者失于不断,故顺而能决,乃为德也。
《论语·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另《论语·子路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在孔子看来,弘,指包容仁爱,士人应以仁爱天下为己任,责任重大;毅,一生都要追求仁德,死而后已,可谓致远。
明道先生说,胸怀宽广,但不够坚毅执着,则不能自立,治学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即孔子所谓致远;执着坚毅,但胸怀不够宽广,不能包容万物,则不能负起重任,即孔子任重。
张载《西铭》一文主要论述为人的乾坤之道,乾为健,相当于毅,坤为柔,相当于弘。乾坤之道落实为修身之道,即为弘毅,故明道先生说,《西铭》讲的是弘毅之道。
2.49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入闽语录》)伊川先生曰:古之学者,优柔厌饫,有先后次序。今之学者,却只做一场话说,务高而已。常爱杜元凯语:“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今之学者,往往以游夏为小,不足学。然游夏一言一事,却总是实。后之学者好高,如人游心于千里之外,然自身却只在此。
优柔,宽和温厚。厌饫,满足。
杜预,字元凯,同时配享文庙和武庙,为杜甫的先祖。他曾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其《序》曰:“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膏泽,滋润土壤的雨水。怡然,即优柔厌饫。江海之水浸润大地,雨水滋润土地,都是细微浸润的过程,冰水也是一点点融化的。杜预的大意是说,治学之道,从容渐进,一步步将道理悟透,最后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伊川先生说,古代的学者,宽厚知足,知本知末,知始知终,懂得循序渐进。当下的学者,却只会夸夸其谈,好高骛远。因此最喜欢杜元凯上面所说的那句话。
现在的学者,往往看不起子夏和子游,认为他们不足以成为治学的榜样。殊不知,子夏和子游的一言一行总能落到实处。而后来的学者好高骛远,就像心已经飞到千里之外,身体却还停留在原地。
明道先生说子夏和子游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优柔厌饫、笃实的作风,我们不妨摘录《论语》中的一些句子来验证一下: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