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政令少扰民是合乎自然的,所以再大的狂风也刮不过一个早上,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谁制造的狂风暴雨呢?是天地,兴风起雨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与德的,就同于德;失道失德的,行为就是暴戾恣肆。凡是同于道的人,道也会乐于得到他;凡是同于德的人,得以乐于得到他;凡是同于失道失德的,就会得到失道失德的后果。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会相信他。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得者,得益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同于道者——华罗庚的成长经历
不管是修道还是行道,人的思想意识必须要与大道相一致,你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也一定会失去应该失去的东西,合于道的成果要乐于得到,不合于道的成果,要乐于抛弃。得与失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人类一定要正视自己的力量,使自己的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否则绝对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求道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一切形式的激进行为都是背道而驰的,人们要想求证大道,不但要有诚心,还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
华罗庚十二岁小学毕业以后,才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初中毕业后家境贫寒,他来到了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
后来辍学在家,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他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悄悄的自学数学,投入大量的精力,显示出了对数学无比的执着。
后来受聘为金坛中学的庶务员,就是办理各种杂物的工作人员,这年冬天又染上了严重的伤寒症,留下了终身的残疾,走路需要借助手杖,但是在染病期间,他的数学论文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累积数年的勤苦耕耘,终于收获了最初的甜美果实。
这篇论文引起了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教授的注意,后来华罗庚受邀来到清华大学,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他用两年的时间走过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以自己原本初中的学历很快被提拔为大学的助教,不久转为讲师,后受清华大学推荐远赴英国剑桥大学进行深造,这一年华罗庚27岁。
在剑桥大学的两年时间中,华罗庚并不像其他留学生那样汲汲于于获取一个洋学位,而是集中全部精力去研究和攻克一系列的数学难题。很快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届的注意,成为一名颇受瞩目的青年数学家。
1938年,华罗庚毅然回到自己的祖国,组成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受聘于西南联大,担任数学系教授,在如此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华罗庚以超强的毅力钻研不辍,两年之间写出了二十多篇论文,并且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数学专著。
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1949年10月1日,华罗庚断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生活条件和有利的科研环境,克服了美国政府设下的重重阻挠,1950年3月抵达首都北京,出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培养了众多知名的数学人才,他是新中国数学事业的奠基人。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华罗庚以最为艰苦的条件,凭借自己艰苦超凡的努力和长期的巨大付出,终于将自己塑造成为傲立于世界数学之林的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为数学科学的进步和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https://img.haomeiwen.com/i8993366/8e453e25fa4798a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