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市中心,桥洞底下,一个流浪汉,一条狗,住过了寒冬熬过了酷暑,却在这次的环保整改中被剥夺了这个栖居地。
一把破沙发,几件从未洗过的衣服,一个煤球炉,一条狗,便是他的一切。
第一次见流浪汉是遛狗的时候,他走上前来夸说我家的狗子不错,说他也有一条狗。遛狗的遇到遛狗的,闲聊几句总是平常。后来聊的多了,丈夫有意识地示意我该回家了。回去的路上,丈夫告诉我说这是个流浪汉,住在那边的桥洞底下,已经住了好久了。
他看上去就是一个正常的中年男子,没有电视里流浪汉的邋里邋遢,从头发到衣服都整洁,只是都是灰暗的颜色。那个两面透风的桥洞也无法承受鲜艳的色彩吧。
之后遛狗,我总潜意识地往那边看,想知道流浪汉在干什么。
流浪汉也不是一直孤独的,偶尔会有人在他的“家”里聚集着,或聊天或吃点东西。我想,即使是流浪汉,也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也有朋友,也会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庆祝喜悦。
流浪汉就这样在这里住着,熬过了今年40多度高温的夏季,正准备迎接凉爽的秋季。“家”前面隔离带上的草地浸在暖暖的阳光下蓬勃着生机。有人遛狗,有人遛孩子,大家都已经习惯他的存在。
2
早上去遛狗时,远远看见桥洞被清空,狗子,沙发,煤球炉,破衣服都不见了。流浪汉被几个汉子围着,蹲在地上捡遗留的垃圾。他就那么蹲着,头埋在膝盖里,一步步挪动着捡拾瓶瓶罐罐。几个壮汉就那样站着,俯视着蹲在地上的瘦弱的他。
桥洞恢复了最初最初的钢筋水泥建筑,干净整洁,却也失去了“家”的温度,失去了人的生气。
谁也说不清这个流浪汉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又为何成了流浪汉。他是否也有家人,是否也有过爱人,都无从知晓。
这一带的老居民说,早些时候市中心的一块空地上有很多这样的流浪汉,聚居成了棚户区。后来城市改建,一夜间所有的流浪汉都消失了,那块地变成了附近事业单位员工的停车场。
流浪汉或许是其中的一个,从拆迁的棚户区里移到这里,把自己的家让给了冰冷的机械们。
3
环保整顿越来越严,不知道流浪汉最终会去向哪里。想必他们也不会在意一个“城市渣滓”的生与死。但比起那些违法的“城市毒瘤”,我们的社会难道不能给他们一点生存的空间吗?相比那些躺在火车站,挤在隧道里的流动人群,自己找一个稳定的居住地不好吗?
谁都有权利去俯视这些失败的人,有权利举报驱赶。但是,偌大的城市他们也是其中的一员,只是生活最终让他们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我们可以指责他们的不作为,指责他们的懒惰,都无可厚非。但为何不包容一点,给他们一个驻足的地方,给他们一个家。
又或者,集体整顿集体安置。这样只整顿不安置,是否会有潜在的社会风险?
前几年,有报道国外一个理发师为街头流浪汉理发,暖心又感人,社会一片称赞。在香港,也有很多义工为流浪汉提供帮助。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多不同的阶层,这些阶层最终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与其去盖一块遮羞布,不如好好考虑该如何让这些特殊阶层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有造血的能力,而不是压迫着他们,让他们成为危险的导火索。
偌大的城市,流浪汉的家在哪?哪里可以成为他们的容身之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