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六治之[治]

作者: 明空如月_QD | 来源:发表于2018-05-24 11:33 被阅读36次

    今天早上在看[雪漠禅坛]微信公众号文章时,看到雪漠老师所讲如何安心的四个方面内容时,特别是第四点,让我突然想到了[六治]之[治],其实还蕴藏着更深的内涵!

    安心主要就是让心属于你自己。它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第二,保证让你的心去做什么;

    第三,让你的心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什么;

    第四,让你做的这个东西,不会随着死亡的降临而消失。

    ——选自《光明大手印 当代妙用》雪漠著


    [六治],所治的内容虽然很重要,但真正重要的却是这个[治]本身!

    而雪漠老师这句[让你做的这个东西,不会随着死亡的降临而消失]再次点亮了那个最重要的核心。

    《金刚经》中,须菩提向佛陀请教[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六治]之[治]即这里的[降服]之意。

    佛陀答复曰:[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即佛陀以自己的言行以及当下的内心状态指示须菩提,就是[像这样住],[像这样降服其心]。

    这是一个最真实的[降服其心]的生命状态展示。

    其实,须菩提当时已经听懂了,也已经看到了、会心了、明白了。

    但须菩提怕其他人不明白,更怕现在的我们不明白。

    因此他回答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嗯,的确如您现在所展示的这样,不过还想请您再用语言为我们解说一下,我们都很希望听您再具体说一说。

    佛陀后面说了很多,而最核心最精华的一句即是六祖听后即有所悟的那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也就是说[治],或者说[降服],最核心的秘诀是[无所住],即落落清净,无所执着。

    上次在分享对于[六治]之[治]的感想时,已经说到,[治]既体现了[主体性]又体现了[超越性],还体现了[自然性]和[包罗性]。

    雪漠老师说的安心的四个方面中的,明白,保证让、以及后面两个让,都是在重点强调[主体性],这几个词要表达的正是[治]本身。

    有朋友问到治心与治神的区别,简析如下:

    治心,这里的心,相当于[意],即眼耳鼻舌身意的[意],也相当于[念],也相当于[妄心],也相当于道家所说的[识神],正是对于这样的心,因此才说其治心的方法为[清静无欲]。

    治神,这里的神,蕴含着一体两面,即觉悟前的神和觉悟后的神。

    聚精会神地集中精神于一点,没有杂念,这时,就是治神的神,也是止观中的观,也是观照中的观与照;

    治神中的治,以及六治之治,在觉悟前,也是这个神。

    那么觉悟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神的自悟自觉,觉悟后就开启了[神]新的面向——真心。

    那么如何才能觉悟呢?需要先扫除障碍,六治,都是在扫除障碍。

    而六治之治,则同时在强化主体性和超越性。

    当障碍全部清除完了,神的自觉能力会自然地达到自觉,会自然地实现自悟。

    这里虽然说自然,但对于佛教所倡导的[觉悟]而言,有一个前提,即佛教空性智慧的提前导入。

    没有这个导入,心也会自觉自悟,但悟的结果就不一定符合空性智慧。

    很多宗教修炼都可以达到非常高深的境界,但正是对于最终那个境界的不同体认,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体系。

    佛教空性智慧的提前导入,相当于提前种下了一个种子,这个种子最终会在[神]的自觉自悟的过程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最终开花结果。

    六治中的治神,其方法为[抱一还元],即:将注意力从外界收回来集中于[神]自身,以恢复到[神]本身的样子,恢复了本身样子的神,即道家所称的[元神]。

    抱一还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回到]自己本来的样子,更是为了[觉悟]自己本来的样子。

    觉悟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从此再也不被身心内外一切现象所迷惑,就获得了最究竟的自由。

    自由,换一种说法即是[无所住]。

    道家倡导虚极静笃抱一还元,佛家倡导止观双运定慧双修,道家修炼的终极目标为炼神还虚,佛教修炼的终极目标为涅槃寂静,虽然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同样都可以实现最究竟的自由与解脱,自在而逍遥。

    感恩雪漠老师

    感恩儒释道三教圣人

    感恩所有的一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说六治之[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oj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