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今今的分享《“人生的意义”》有感:
一、生死与虚无
有过同样的怀疑,青春期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发现同样很早地思考生死,董董的观点,死亡可以解除困窘、一切不好的也会消失(大致意思);而我感受到的却是漫无边际的虚无,死亡使一切没有意义,虚无使我导向消极。
董的视角经常让我震惊。一体两面,大概如此,我们同样地探索一件事情,却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答案。如此演绎,人生既可以有意义,也可以无意义。
虽然我经常纠结意义,遇到董之后,我发现有了非常巧妙的解。于是我向她学习,不论存在的结果,但存在的状态可以是积极的。同时也发现我需要更多的实践,去纠正我假想的意义和减少冗余无谓的纠结。
二、西西弗与放浪者
人类区别于「西西弗」的幸福似乎在于,我们可以去享受美、艺术、游戏和创造,在创造和自我实现中获得正反馈,满足区别于外界的「主体感」,这一切都导向喜悦。
说起来,在我青春期最困顿的时候看了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最近又重新看这本书。他说,人类是一种好奇的、梦想的、幽默的、任性的动物。
回归生活的实践中,我也确实发现自己拥有人性里不可遏制的好奇、冲动、热情、任性,这些特质带给我痛苦也不少快乐,我也并非是被惩罚去不断推石头的西西弗。于是,我不想假设自己是西西弗,而是林语堂笔下幽默的放浪者。
三、工具
今今让我意识到“逻辑”之外的本我!人类无法用逻辑解释「人类完整的存在」,所以经常走入死结;就如语言无法解释「存在的本质」。
其实,我选择了相信,驾驭在理智之外的我无法解释的存在,这是使我臣服的答案。但我仍然不排斥在理智之内,寻找更大的空间。
理智是我们的工具,幽默亦如是。逻辑导向严肃规整,而“本我”却非如此。“本我”经常失序、经常费解。我们可以用理智和逻辑去解构它,但永远无限。幽默作为一个补充工具:看吧,我早就料到了这个结果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