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来,喝了这碗鸡汤读书人文社科
《异类》:挑战命运,你必须知道的一些事情

《异类》:挑战命运,你必须知道的一些事情

作者: 沐南秋 | 来源:发表于2018-05-20 10:38 被阅读38次

关于成功,往往我们会有很多问题要问,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发现相对论?比尔盖茨为什么能建立微软帝国?巴菲特为什么能成为股神?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你我?

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功,以传统的观点来进行分析,通常是进行个人归因,也即把成功归因于个人的天才与努力,这无疑增加了这些成功人物的光环,然而让他们走下神坛,分析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遇的经历,你会发现,成功并没有那么神秘。

《异类》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分析成功的一本书,这本书极大的颠覆了传统成功学中的观点。按照书中令人信服的分析,在成功中个人天分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1 马太效应

冰球是加拿大最重要的运动,甚至被称为加拿大的国球。作者的妻子在加拿大冰球顶级球队球员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规律,40%的球员出生在1月到3月,30%的球员出生在4月到6月,20%生在7月到9月,最后的10%出生在10月到12月。

难道是水瓶和双鱼的人与冰球属性相和,又或是冬夏之交出生的人具有更强的运动细胞?这是传统的思维方式,会认为成功是因为成功者具有了超越他人的素质,这就是所谓的个人归因。

而实际上,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非常简单:加拿大冰球队按年龄分组所依据的分界线是1月1日,即从1月1日到当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球员会被分在同一组。

对于八九岁的少年来说,同一组的成员,1月出生的队员比12月出生的队员年长将近一岁,这意味着他们在身体和智力上更为成熟一些,而更重要的是,他们比12月出生的队员接受了几乎多出一年的训练。

这就让他们看似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实际却有着很大的差距。1月出生的少年明显表现的比后面出生的队员好一些。

虽然此时的优势可能还很轻微,然而当球员第一次开始进行选拔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会如同教练一般做出选择,选择这些表现更好的球员进入巡回赛小组,其他球员只能进入基本组。

在巡回赛小组,他们将面临每个赛季多打10场左右的比赛,更多的额外训练,而1月出生的幸运儿在这更多的磨练中,最终把12月出生的小弟弟远远的落在后面。

最初的一点点优势最终导致了最后的天差地别,这就是马太效应的含义。

看到这里,你还会盲目的让孩子早点进入学校了吗?(当然学校教育与冰球选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马太效应会以不同的形式发生作用。)

2 兴趣

《海扁王》中有一幕印象格外深刻,思古拉斯•凯奇扮演的大爹问她的女儿超杀女想要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小萝莉一脸呆萌的说,想要一个泰迪熊。看到大爹吓坏了的样子,小萝莉阴谋得逞,开心的告诉大爹自己是骗他的。

最后小萝莉得到了满意的生日礼物,一把超酷的蝴蝶刀——当然不是用来切水果的,而是实实在在用来打架的——刀刀见血的蝴蝶刀。

而最有意思的是,大爹和小萝莉对于女孩子玩刀认为是正常的,而喜欢泰迪熊则被当成了笑话。

这种与「正常」女孩相反的兴趣取向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可以想象,在小女孩最初的成长过程中,她有机会接触到所有的东西,从针线、厨艺到刀具、枪械。

普通的父母在女儿接触到女红之时,会予以鼓励,从语言和表情上都会让小婴儿得到鼓励,于是小婴儿发现喜欢女红会受到父母的喜爱, 于是便会更多的去接触女红。

而在小女孩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她真正的可以坐手工了,可以进行一些缝制,而这些依然会受到父母的鼓励,在不断的训练中,她确实「擅长」手工了,于是一个兴趣养成了。

而超杀女喜欢刀具喜欢打斗无疑是同样的原因。

兴趣就是在抚养者的引导下投入更多精力去训练,从而获得更多优势的东西。试着回忆一下,我们是不是曾经接触过一些自认为有趣的东西,然而接触之后去发现了然无味。

其实并不是我们对自己的兴趣认识错误,而是因为未曾投入训练,无法从中迅速的找到乐趣,可以说成就感在兴趣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 穷人富人

一战刚结束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易斯•特曼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长期跟踪实验。

他在加利福尼亚州中小学中进行智力测验,从25万中小学生选出了1470个智商在140以上的「天才少年」,这些少年成为了全社会瞩目的「特曼人」。在之后的岁月里,他跟踪测试这些「特曼人」的人生经历,他们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疾病情况、心理健康、工作升迁都被详细的记录下来。

猜一猜这些智商超常的天才最终结果如何呢?在特曼与全社会的期待中,这些少年必将成为美国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这与传统的思维是一致的,更高的智商取得更高的成就。

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当这一千多个「特曼人」长大以后,他们并没有获得明显的高出普通人的成就,只能是处在一个平均水平上,不好也不坏,也就是说,这些天才最终如仲永一般「泯然众人矣」。

结果有些令人困惑,然而,考虑智商之外的另外一个维度的标准,却看到了有趣的结果,那就是贫困与富有的家庭环境。

社会学家拉里奥在研究不同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情况时,发现了两种非常典型的模式,家境富裕的教育方式和家境贫寒的教育方式。

家境富裕的父母总是让孩子参加各项活动,听取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总是和孩子商量事情,晓之以理,拉里奥把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教育风格成为「协同培养」。这种模式下的父母把教育孩子当初自己、老师乃至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

而家境贫寒的父母不会给与孩子时间安排,通常只是让孩子自由玩耍,决定事情时,则更多地以权威的姿态下达命令,这种对孩子的教育策略被称为「自然成长」。这些父母通常把教育完全当初学校与老师的事,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的一切就结束了。

两种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呢?可以想象,「协同培养」出来的孩子懂得如何与这个社会打交道,了解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可以轻松的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而自然成长的孩子正相反,对于权威有着天然的抵触,不懂得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获得应得的资源。

而如果从这个维度看一千多个特曼人所取得的成就,发现恰恰是在「协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获得了明显超越「自然成长」下的孩子的成就。

其实并不存在富人家庭的孩子对于贫寒家庭的优势,这两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各有各的优势。富裕家庭的孩子敢于争取,善于交际,贫寒家庭的孩子安静内敛,善于执行。

只是富人家庭中造就出来的孩子恰好符合了这个社会的需要,因此更容易取得成功。假设现在已是物质极大发展的社会,社会的成功更多的来自于个人的单打独斗,交际成本被无限的缩小了,可以预见穷人的孩子会与富裕家庭的孩子将会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4 时代环境

开头在介绍加拿大冰球队员的成功因素时,说到了出生月份对于优势的积累,而实际上,出生年龄,或者说出生年代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可能更大。

书中在介绍硅谷IT业大佬时发现了一个明显规律,这些大佬都出生在非常集中的一些年份中。

比尔•盖茨:1955年10月28日。(微软创始人)
保罗•艾伦:1953年1月21日。(微软联合创始人)
史蒂夫•鲍尔默:1956年3月24日。(微软资深软件主管)
史蒂夫•乔布斯:1955年2月24日。(苹果公司创始人)
艾利特•施密特:1955年4月27日。(谷歌公司CEO)

更多的出生在这段时间内的计算机行业的巨头就不再列举了,那么是什么让出生在这个时间段的人获得了比别人多的优势呢?

如果跟硅谷的过来人讨论电脑科技,他们一定会告诉你,1975年1月是个人电脑时代的黎明。而谁将占据最有利的地位,享受这个黎明的第一缕阳光呢?

我们假设你正站在1975年这个特殊的年头上。

如果你的年龄太大,你可能已经从学校毕业,有可能在IBM这样的公司找到了稳定的工作,用IBM高管的话说,你会「不屑于参与微型计算机的小打小闹」。而如果你的年龄更大一些,早已离开校园走向社会,那么你的意识还属于上个时代,是的,对于计算机来说,你已经落伍了。

同样的,如果你的年纪太小也是不行的,假如1975年你还在上高中,即使你想进入个人电脑这一行,估计可能性也比较小。

也就是说1975年,赶上个人电脑的最佳年龄应该是在20到21岁,也就是1954-1955年出生的人。对照上面各位大佬的出生年月,是不是很神奇的结果。

一个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他能在某个特定行业取得多大的成就就已经成为定数。

如果有心,去查一下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出生年月,你会发现虽不明显却同样有趣的规律。

5 后记

上面说了关于成功的一些因素,包括马太效应、兴趣、生活环境、时代环境等,其实这些最终都是通过训练发挥的作用。

可以说,坚持不懈的有效训练可以让一个人成为大众口中的「天才」,从而获得成功,而兴趣和生活环境决定你的训练方向,马太效应决定你能否获得足够的训练,而时代环境则决定是你否有在成功的领域进行训练的机会。

刨除了马太效应、训练、兴趣和环境的影响,天才在一个人的成功中还剩下多少呢?微乎其微。

或许,可以这样说:

兴趣是个伪概念,更多的是有意无意引导的结果。
天才是个伪概念,天才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成功,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运气使然。

说到这里,是不是有些泄气,我们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竟然是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写好了的。然而,在明白了这些规律的同时,了解了这些规律的本质,就可以让这些规律为我所用,最终跳出规律的限制。

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异类》:挑战命运,你必须知道的一些事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iz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