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上午先读的《明朝那些事》,一直到中午吃完饭,两点多才开始读,读到现在四点钟,读完了宋朝的部分。
先读的是苏轼的部分,读到现在我只记得他的《前后赤壁赋》了,非常有感染力的那些名篇没有见到,印象非常深刻的《前赤壁赋》里边的对比,拿变和不变的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就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为永恒,还有就是《后赤壁赋》里面最后的部分出现了那个梦境,说梦中的那个道士就是见到的那只大鹤,都有些飘飘然。
接着就是读了书苏辙部分,首先是他的《六国论》,这次读《六国论》和以前的感受也不同,发现他议论之处是在韩魏,跟以前看到的别的篇目不一样,他写给韩琦的那封信,能够看出苏辙的性格是特别的稳重,前面说自己没有见识,没有见识的地方就是说读了多少书,后来见到了欧阳修,最后的部分说自己这些年游历了很多地方,渴望见到韩琦,实在是很巧妙,也表达出了自己的目的,又不是那么多谄媚。从他的《黄州快哉亭记》,就能看出他和苏轼之间的区别有很大,确实是因为性格的原因,毕竟他们两个是从一个家庭里面长大的,但是性格有很大差距。
看完他的部分就看曾巩。
首先是《寄欧阳舍人书》,在这篇文字里面他没有直接写感谢欧阳修的话,但又无处不在感谢,从学术方面论证,隐约表达了对欧阳修的赞赏和崇敬,给人感觉也是很好的,几个人之间的关系交错,再给黎安二生序中又反复提到苏轼。
最后看的是王安石,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特别短小,他和我先前看到的苏洵写的那篇《管仲论》有点相似,总是反看来,也就是说反弹琵琶吧,这些老曲新唱,总能为自己换取一些名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很好啊,这是我见过的唯一一篇从写游记写到学问上的文章,从这里就能够看出王安石没有苏轼那边洒脱,这个老头子时时刻刻都想着做学问,从他的文字里能够看出他确实跟一般人的思想不一样,特别另类。
还记得苏询的《辨奸论》吗?我觉得苏轼遗传他爸爸的性格多一点,苏洵就是般尖酸刻薄,有什么就要说什么,还指望苏轼就能够像苏辙那样的稳重?作为父亲,他知道苏轼将来肯定要在性格上吃亏,但是人们往往都算准了前一半,没有算到结果,正因为苏轼这般洒脱不计代价的性格,才被所有的中国人所喜欢,我个人觉得苏辙和苏洵也是沾了苏轼的光才红起来的。
明天我们就计划读明朝的部分,第一篇就是宋濂。读小说的时候没读前一二百年的事,也就是土木堡之变之前的事都没有读,包括北京保卫战,我是从朱祁镇死,朱见深上位开始读的。
但是读书真的让人很可怕,特别是权力中心轮流转你来我往的斗争,没有一个人能够全身而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