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路》节选

作者: 奕远君 | 来源:发表于2018-05-24 22:45 被阅读2次

    ‌误区二: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个单位的过客,而不是主人

    ‌今天工作的流动性非常大,很多人平均三四年就会换工作。刚毕业的人尤其会把前一两家公司当跳板,期望有了经验后找到一个好公司,因此从心态上就把自己当过客。

    人一旦觉得自己是过客,常常很多该完成的工而不见,也懒得建立和维护与同事的关系。虽然他们想的是利用这个工作做跳板,但是一旦有了过客心态就容易不求上进,对自己最大的害处是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丧失了锻炼的机会。

    至于给其他同事留下了坏印象,那是必然的结果。怀着这样心态的人即使跳槽,也难以被赋予重任。

    ‌误区三:被语言暴力激怒后就乱了章法 

     我们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总有一些同事,包括上级,没缘由地责备你、批评你的工作,却不给出具体的问题和有建设性的建议,更不是真心帮助你。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语言暴力。

    实施语言暴力的人当然不对,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受伤害的是你,而不是他们。这种语言暴力最大的危害是,打击你的自信心,引诱你偏离工作重心。对于语言暴力,无论是骂回去还是百般辩解,都会让你疲于奔命,从而脱离了工作的重点以及错失成功的机会。

    判断是善意的批评建议还是语言暴力并不难,前者你采纳后明显对你工作有利,后者则是无理取闹。因此,一旦判断清楚对方是语言暴力,我们要不为所动,一方面继续我们的工作,另一方面要让施暴者有个交代。

    一些人是无意中施加了语言暴力,这时给他们明确指出即可,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而有些玩儿权术的老手则是故意为之,对他们则要注意防范,不要轻易反击,而要想法化解。等事情过后,要通过正常的渠道让他们知道你已经识破了他们的语言暴力’让他们今后做事有所顾忌。更具体的处理方法我下面还会提到。

    ‌误区四:疏于沟通 

    很多人因为急于做成某件事,生怕一些相关人士有不同意见,事先不打招呼,自己就匆匆做了主,指望着生米傲成熟饭后大家来接受既成事实。然而,很多时候一些必要的环节最终绕不过去,其他同事知道后,会认为这个人对自己不尊重,缺乏团队精神,甚至到领导那里打小报告。

     其实,大部分时候,提前打招呼总是一个良好的、职业的做事方式。如果合作方有不同意见,可以通过协调和谈判解决。只要有利益可以分配,无非是设法确保各方利益就可以了。

    更何况很多时候征求别人意见,对方未必一定会反对。反之,如果事先不沟通,即使想法和同事一致,一些同事也会故意鸡蛋里面挑骨头,最终要花更大的精力、更多的时间进行善后。

    ‌可以有这样4个办法来破局。

    第一,任何时候为人都要谦卑,只有谦皁,才能更有效地沟通。也只有这样,当别人表达意见时,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上,从各种角度去理解。但是对于事情,并不能因为自己态度谦卑就不发表意见和看法,一个既谦卑又能把事情分析得入木三分的人,最让人钦佩。

    第二,要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语言暴力和其他故意伤害。这里我给出操作的三个步骤。首先,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因为自己的过失惹怒了别人,或者是自己把情况想歪了、把别人想坏了,别人的言语其实并没有恶意。

    其次,在确认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对方不公平地对待我们之后,要把我们周围的同事分为三种人:第一种是和这件事情无关的,不要让他们卷入纠纷,通常这些人在人数上占大多数;第二种是在这个问题上会站在我们这一边的,这些人自然不需要担心;第三种是对我们施暴的人,他们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

    最后,要搞清楚第三种人即施暴者这么做的目的。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要先和他们沟通,达成谅解和妥协。对于那些真正想和我们作对的人,依然要和他们主动沟通,但是沟通的目的可能不完全是为了达成一致,而更重要的是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对方知道我们的看法’也知道他们自己的问题。

    美国人在这种问题上比较主动,该说就说,中国人比较蔫儿,有时就忍着了。在沟通中保持对别人的尊重,但是态度要坚决明确。我们经常说以正压邪,实际上如果没有行动,以正压邪是不会实现的。

    我在前面讲,上帝喜欢主动的人。即使上帝想帮助我们,我们也要通过行动得到这种帮助。一个人要坚守自己的正确立场,不带个人色彩,聚焦事情本身来解决问题,同时凸显出大度和境界,这样不仅会带动团队整体健康发展,而且这样的人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团队的支柱。

    第三,永远要明确,工作不是为了公司或者他人,而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这个既定的大方向。

    任何想进阶的人都不应该被动地工作,就像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想成为领导者,要平实地学习做一个领导,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主动地多傲事情,多跟人打交道,去帮助他人,支持自己的老板和团队。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想一想,当我们离开这个团队时留下了什么。

    第四,注重长期效益,把一件事放到两三年的时间周期来看待,这时我们对它的态度就会有所不同。

    回到在一开始提到的那种任人唯亲、马屁精横行的公司(或单位),如果我们不幸身处那种公司怎么办?如果你觉得它的经历对你将来有用,不妨抱着学本事的心态干两年,即使有些委屈也认了。不过要注意的是,即使在这样的公司,也不要有过客的心态。如果你觉得它对你的进步已经没有帮助了,这种单位哪怕再有光环,也不如趁早离开。孔子讲,“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职业中的帝道、王道与霸道

    ‌虽然我用了“帝道、王道与霸道”这个题目,但不是要谈帝王术,只是用它们来说明如何突破职业天花板。关于职业天花板的问题,也是《桂谷来信》的读者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因为很多人确实在职业生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难以再得到升迁和发展,也就是所谓的遇到了职业天花板。

    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和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一些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比如出生和成长的环境、运气,以及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等。不过还有一些是自身可控的因素,而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在可控的方面多下点功夫而已。而在后一种因素中,一个人的立意至关重要,目标设置错了,结果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可以讲,秦孝公和后来的君主们从一开始在立意上就有问题,商鞅三次分别用了帝道、王道和霸道游说他。显然,秦孝公对它们的态度截然不同,最后采用了一种速效却危险的策略,最终让秦国走到了死胡同。今天,秦孝公虽然死了,但是有他这样想法的人依然在社会上占大多数一追求速效的霸道,而不是长远的王道和帝道。

    讲完历史,回到我们的现实。秦孝公想用短期的方法达到长期的目标,这是不可能的。而在生活中,很多人也同样问我一些如何用短期的方法达成长期的目标的问题,比如学什么专业可以挣大钱、如何快速获得成功等,我也很难回答。实际上,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

    给出太好的答案,因为但凡那些能够比较长期稳定挣钱的行业,开始的投入都是比较大的,并不存在一种不需要投入就能获得很高回报的行业,否则,这个行业一定太挤,以至一段时间后行业的回报肯定会急剧下降。

    多年前外贸行业很吃香,于是很多高中毕业生涌入这个专业,等到他们毕业时,这个行业的好位置已经被人占满,留给新人的不过是一些打酱油的差事。

    同样,这两年金融数学行业很热门,因此一些人认为只要花上两年时间学习这个专业,就能进入大投行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哥伦比亚大学这几年90。力以上的硕士生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但是大量的毕业生涌入这个行业后,在投行里找份差事都难,更不用说赚大钱了。这些人所追求的,只能算是低层次的“术”,甚至连霸道都算不上。

    每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或者经常参加讲座学习的人,我想都是希望以此获得一些智慧,使自己或者孩子能够在社会阶层上晋升几个台阶。有道是,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一个人如果追求的层次本身就在中下,是不可能靠运气不断进步的。

    中国过去发展较快,大家晋升的机会较多,但是随着中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中国每个行业中,好的位置基本上都被人占满,升迁的机会越来越少。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一个大学生从毕业到退休,基本上平均只能获得两次升迁的机会,因此才有了职业天花板之说。当然,也有少部分人能从最底层一路走到最高层,比如通用电气的总裁杰克-韦尔奇。

    ‌怎么办?我觉得解决办法就是自我的通识教育。我们常常把那些能够在职场上不断提升的人称为“有后劲儿”。那么有后劲儿的人和那些很快在职场上遇到天花板的人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别是,有后劲儿的人有着更广的视野,而这种视野常常来自良好的博雅教育。在美国,一工作就收入比较高的是那些工科学院的毕业生,而像哈佛大学或者普林斯顿大学这样顶级名校的毕业生在一开始

    工作的时候,收入相对要少很多。因为他们所接受的那些人文教育、博雅教育不是直接的工作技能。但是,如果再看一下10年后大家的收入就会发现,名牌大学出来的那些有着良好人文教育背景的人,后来者居上,而且社会地位提高更快,也就是说他们更容易突破天花板。

    其实,这些人在大学里追求的是类似于帝道和王道的大道(至于具体的数字对比,大家可以翻看《大学之路》)。相反,那些学习了一个好专业的人,不过是掌握了一些霸道而已。

    人必须掌握一些专业之外的知识,只有这样,人的眼界才可以开阔,才能更好地和别人合作,才能调动更多的资源。毕竟今天早已不是一个人可以关起门来搞定所有事情的时代。至于我们在大学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比较高的立意,这是年轻学生和家长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什么样的立意是不算高的立意。

    ‌‌职场完美进阶:常识、科技和艺术

    ‌简单地讲,任何事情从0分做到50分靠的就是常识,没有常识作为基础,谈论科学和技术就是虚妄。这就如同没有人能够不打地基,不盖第一层,就直接盖第二层、第三层楼房一样。

    什么是常识?常识是我们生活中的知识,有些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经验。

    比如,太阳从东方升起,就是常识,否认了这一条,天文地理就无法谈论。当然,每一个人由于经验的不同,学到的知识不同,所拥有的常识也不同。

    比如不可能造出永动机,这对今天学过高中物理的人来讲都是常识,但是对于文艺复兴时的科学家来说却是未知的道理。对于医生来讲,很多关于疾病的知识是常识,但是一般人却不知道。而爱因斯坦则讲,“真理就是在经验面前站得住脚的东西”,从经验中得到的结论并且不断地被验证,时间一长,就被人们看成是真理了。而这种真理被大多数人认识之后,也就成了常识。因此,常识和知识、真理并非是矛盾的。

    如果我们做事情想从50分的水平提高到90分,仅靠常识或者常识性的知识就不够了,需要靠先进的科学和技术。

    如果两个人同时做一件事,一个人完全靠经验,另一个人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后者一定能做得比前者好,而且好很多。正是因为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才愿意花时间研究科学,开发新的技术。当然,今天新的科学知识可能明天就变成了常识,因此人类总是需要不断往前探索的,这就促成了人类的进步。

    最后,对这一节的内容做一句话的总结:

    凡事做到50分靠常识,从50分做到90分靠技术,从90分做到100分靠艺术。

    每一个阶段是不能跳跃的,做到90分我们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至于是否能做得更好,就因人而定,可遇不可求,所以不必有负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之路》节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pe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