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人总结了这么一套“说辞”,是华人惯用的“套路”,不管民间还是官场,它可以不知不觉就将人“绑架”到“难辞其咎”的道德弱势之境。
这八大原谅分别是:
来都来了
给个面子
还是孩子
为了你好
习惯就好
大过节的
岁数大了
都不容易
可以说没有几个中国人完全不曾受其累,下面就这八大原谅的个人看法细说一二。
①来都来了
我们在旅行或者打卡美食店时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经历了舟车劳顿以后,结果目的地远非期待中的美好,于是心生退意,这时候,就有这样的声音出现:来都来了,还是待一会儿吧。
于是对“虚假宣传”的商家或者准备不周的自己选择了原谅,开始消磨时间。
这个“原谅”其实属于“沉没成本谬误”,继续待下去,就使你失去了另作他选的机会。
所以,去了不值得去的地方,看了不值得看的电影,最好的选择是:果断离开。
②给个面子
这是社交中的一记重磅炸弹。
“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什么行为都可以倾靠到“面子”上。考上“重点”大学,进了“铁饭碗”单位,穿的“名牌”,嫁了“豪”门……这些短语里的形容词,实际上就是中国人给面子镶上的金边。
而“给个面子”,就是利用了中国人这个精神内核,以达到某种目的。尤其是上级对下属、长者对晚辈,其威力更盛。
实际上,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盗逻辑”,是在进行矛盾转移,用短小精悍的“强”逻辑来推翻接受者的抗拒。
“来,小刘,干了。”
“张哥,真的喝不了了。”
“给个面子嘛。”
旁人:“喝!喝!喝!”
……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31003/6dce9cb32d04399d.jpg)
③、④还是孩子/岁数大了
这两句合在一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尊老爱幼”,它们同属于社会期望问题。
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小孩、老人属于特殊关照群体。所以社会道德对他们的约束尺度可以“适当放宽”,也可以说是被赋予了特殊权利。
极端一点来看,这种道德准绳的松弛可能会导致小孩、老人对自我认知的迷失,甚至会助长青少年犯罪,为老不尊的现象。因为差异化决定了不是所有的小孩、老人都是善良的。
从人人平等的尺子来衡量,这种说辞是不是没把老人、小孩当“人”看待?
⑤为了你好
此语通常出现在传统家教里,家长欲把自己认为是对的强加给小孩。
伴随出现的语言还有:“老子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甚至是“你想把我气死吗”……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道德绑架。尤其是第三方(父母找来的帮手)说出这样的话,更让人“骑虎难下”。
不过我观察到这种现象在逐渐消退了,如今已经能看到许多和父母处成朋友的人。说明社会还是有自我迭代功能的。
⑥习惯就好
这是一种从众心态。也可能是一种带有妥协意味的安慰说辞。
当人面对新环境时,面对诸多不熟悉的人、事、规则,自己的固有经验就会被严重挑战,产生不适应,这时候一句“习惯就好了”可以怼得人哑口无言。
然而“习惯”真就“好”了吗?那可不一定。
如果能改变自己,使自己逐渐和新环境步调一致,且内心是欣然的,那自然是好的。但如果是“不得不怎样”,这种从众就显得很“窝囊”。
然而可悲的是,我们大部分人还真就处于社会规则变化中被推着走的那一角,最后除了“习惯就好了”好像别无他选。
⑦大过节的
这是一种把“仪式感”特意放大的现象,同“拜佛祈愿”有那么一丝相似,但也可能会很荒诞。
其中好的一面固然是存在的,比如节庆之日发生的争端,可以用一句“大过节的”来强行和谐。
同时也有反面。比如在“大过节”的这一天,你好像不能拒绝一些内心抗拒的活动,甚至连负面情绪都不能有……在家庭活动、恋人关系中,这种“仪式感”已经上升为道德铁笼,使人难以挑战而不得不顺从。
一句“大过节的”,足以让人把就要脱口的情绪硬生生咽回去。
也许是这个传统太“有利可图”,我们的节日越来越多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31003/eb3fe8b64793f455.jpg)
⑧都不容易
这是一种为了制造心理平衡而硬凹的说辞。利用的是人的“共情”本性。
类似的话还有“她/他都这样了,你就……”。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难逃“都不容易”的裹挟。为了父母的“不容易”作违心的选择,为了追求者的“不容易”选择将就,为社会低层人群的“不容易”而不追究其错误等等。
一旦人被带入“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会很难逃出“算了,还是选择原谅”的旋涡。
很多时候,这种原谅其实无可厚非。比如外卖小哥找错地址送迟了,就没必要太认真。
而有的时候,我们在选择原谅的之前,还是要审视内心,不要因为“共情”而违背自我意愿,特别是感性的人。
这就是八大原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很少有人不中招的吧。
虽然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有其低劣的一面,但换一个角度或许也能成为好事。
我们要做的是在生活中变得更“聪明”一些。当智慧积累到使内心足够强壮,视野足够开阔,就可以避免很多被绑架的“惨剧”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