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理事会·读书文学空间作业本
有没有感受过长风激越的韵味?|《庄子·齐物论》(1)

有没有感受过长风激越的韵味?|《庄子·齐物论》(1)

作者: 葉葉素心 | 来源:发表于2021-11-08 22:54 被阅读0次

从前,
有个出生楚国的贵族南郭子綦,
喜欢抽象的思考。

这一天,
子綦先生懒散地靠着茶几儿坐。
他仰起头来,
有气无力地吐了口气,
又低下头,
软踏踏地向茶几下出溜,
仿佛魂魄离了身体。

弟子颜成子游站在身边,
看到这个情状,
实在忍不住,
主动上前问:
老师啊,您这是怎么了?
一个人的躯体可以如同枯槁的木头,
但内心也可以像没有一点热气的灰烬吗?
今儿靠着茶几坐的人,
还是昨天的您吗?

子綦先生回答:
偃,你问得好!
知道吗?
刚刚,我处在“无我”的状态。
你听说过人籁,
但没听过地籁吧?
即使听说过地籁,
一定不知天籁吧!
子游虚心请教:
请老师指点。

子綦正色开言:
知道吗?
当那苍茫沉郁的大地呼吸时,
吐出来的气息,就叫“风”。
风要么不动,
动则牵一动万。
大地上的万千孔窍都会应和,
发出各种独特的声音。

你有没有感受过,
那种长风激越的韵味?

想象这样一幅图景:
在那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
生长着,不知存活了多少年的树。
在那一百人牵手都围不过来的老树上,
布满了各种形状的孔穴。
它们形态各异,千姿百态,
有的像人的鼻孔,
有的像人张开的嘴,
有的像人耳朵眼儿,
有的像房梁的斗拱,
有的像圆环,
有的像捣臼,
有的像浅洼,
有的像深池。

大风汹涌而至,
它们应和出声:
有的像激流冲滩,
有的像飞箭离弦,
有的像厉声呵斥,
有的像轻微喘息,
有的像大声喊叫,
有的像嚎啕大哭,
有的像幽怨沉吟,
有的像窃窃私语。

这万千声音合在一起,
又出现万千变化。
有时候,
是前面的风声吁吁唱着,
后面的风声喁喁地和着。
有时候,
是微风徐徐轻拂,
万穴之声悠扬和鸣。
有时候,
是大风猎猎鼓荡,
万穴之声奔放唱和。
还有的时候,
当狂暴之风即将来临的那一刻,
万穴止息,寂静无声。

你若细心观察,会看到,
树上的枝叶摇晃哗哗作响,
还有草叶轻轻地飘啊飘。

子游回神:
我知道了!
您所谓的地籁,
便是那大风激荡大地孔穴,
发出的应和之声。
您所谓的人籁,
是人们吹奏箫管等带孔的乐器,
抒发的情志之声。
那么请问,
天籁具体指什么?

子綦说:
所谓天籁的声响万变,
而又能使其自行息止,
完全是出自于自然,
哪里有主使者呢?

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以上粗浅解读来自《庄子·齐物论》开篇第一段。

基于对庄子文字的喜欢,之前曾就此写过一篇《<齐物论>之风世界》,收到不少友友的鼓励,同时,也收到一些熟读经典前辈老师的指点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深深致谢。

粗读“风世界”,虽然生涩,但仍掩不住喜欢,年轻时读不懂的地方慢慢有了些别的感悟,索性拾起来重新读了读,便有了今天这篇小文。如果时间精力允许,后边我会按着自己的理解边读边尝试输出,恳请同样喜欢的师友不吝指教,探讨交流。

本篇以“齐物”为题。从逻辑上说,“齐物论”其实包含有“齐物”之论和齐“物论”二重含义。“齐物”论指向世界万物,最终可以分而齐之或不齐而齐。“齐”广义论域中的“物论”则意味着消解是非的分辨和是非论争。“齐物论”以“齐”为视域,既要求超越存在之域的分别,也试图消解观念之域的是非之辩。这是整篇文章的大势。

回到这段故事上来,还是说风。风从何处来?当然是大自然的产物。

沉郁的大地一声叹息,就有了回旋的风。风吹万物,因为振动,发出各种声鸣。庄子巧妙地在众多文字里选取了“籁”字,为何?这个看起来充满雅痞之趣的智者,实则在一开始谋篇布局时就想到一以贯之的主题。

籁,指作为乐器的箫,箫之发音全赖上面的孔,后慢慢引申为孔洞发出的声音。美妙的箫声悠扬动听,充满自然和谐的韵味。庄子以乐声为喻,恰恰抓住这种特点:音乐在时间中动态展开,随着时间的绵延,合成协调愉悦的乐声,这种美是和谐而统一的。

庄子在本段简单区分了“地籁”“人籁”与“天籁”,后面内容据此“三籁”展开,分别深入论述。通过天籁,庄子着重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籁”(音乐)所隐喻的和谐,二是“天”所彰显的自然。三籁里面“地籁”最简单,因此便从观察万穴之声入境。故事便是从这里开始——风将起于青萍之末。

但风起之前需要序幕,所以一个重要人物先登场,他就是南郭子綦。

南郭子綦,一说是楚国没落的贵族,一说是庄子虚构之人,总之,庄子提及的目的,是借其口来表述自己的观点。那日,他坐姿怪异,“隐”于茶几边。古人坐姿双膝着席,上身挺立,但“隐”指全无精神地靠着茶几,与后面的“丧”暗暗呼应。

“丧其耦”是更深一层怪异,“耦”是一种形象性的表述,有两两相对或彼此“对待”之意。这里暗指后文提到的种种两两相对,譬如形与神的关系、概念与实相的关系等,也暗指南郭子綦的内心已经超脱了两两相对的束缚,内心齐一而本然。

弟子不解,提出疑问:“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这是以形和心两个方面为具体的关注点。依然扣着主题,用弟子问话的方式来表达:“形固可使如槁木”表明不必执着于躯体的存在;而心则与精神世界、意识状态相关联,“心固可使如死灰”,外面看着如死灰,内里却生机勃勃,意味着人可以有超脱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

子綦先说“吾丧我”。从语法结构看,“吾”与“我”有主宾之分,字面意思是“我失去了我”,这显然不合逻辑。“吾”和“我”,古代用法有所区别,在这里的特定语境中,“吾”“我”一体两面,“吾”指精神面的追求,“我”指社会化、文明化的自我。“吾丧我”意味着从心与形、物与我的彼此对待,走向两者的“齐”一。

借此,他自然引到了对“籁”的三层表述上,三籁里面的地籁最先登场,于是风呼啸而来。他问弟子:你有没有感受过,那种长风激越的韵味?

接着就有了这段细致的对于风的描述:“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上面根据词义和语境作了粗略的解读,可以体会一下。

这种铺排,好像信手拈来,实则来自对生活的深刻洞见。看起来富有想象,却又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幻想”。诚如《风世界》所说,作者没有一处深入笔力探究,反之,也告诉我们观察事物需要更宏观的视角。他观察细腻,意境深远,此段写风,便几乎占尽了风的多样性和空间性的极限。

庄子架构的文字世界,就是如此汪洋恣肆,诗意地说和思辨地说“哲学”,完美融合在一起。其思想系统中既有逻辑强悍的层层思辨,又充满了富丽无极的想象和隐喻。(待续)

网图侵删

相关文章

  • 有没有感受过长风激越的韵味?|《庄子·齐物论》(1)

    从前,有个出生楚国的贵族南郭子綦,喜欢抽象的思考。 这一天,子綦先生懒散地靠着茶几儿坐。他仰起头来,有气无力地吐了...

  • 齐物论:古词释义

    1、齐物论:分为物论、齐论、齐同物论。即人物论、万物论、齐同论、齐同万物论。齐,一、合众为一。物,人物、万物。庄子...

  • 庄子

    齐物论 【题解】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

  • 《庄子》杂谈: 不齐之齐

    《齐物论》的主旨,齐物之不齐。万物虽不齐,庄子以道齐之也。 《齐物论》的结尾,是脍炙人口的庄生梦蝶的寓言。庄子做了...

  • 【220716】《齐物论》

    《齐物论》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齐物论》主要讲述的是“齐物”与“齐论”两种观点。 庄子觉得世间万物涵盖了人的...

  • 庄子的天空020|“我”是谁?“我”到哪里去了?

    《齐物论》是《庄子》书的重要一篇。齐,就是均同、统一。齐物论,简单地说,就是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道”,也即庄子所...

  • 庄子.齐物论1

    所谓齐物者,无是非、无彼此,皆均、皆同也。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

  • 齐物论·天地并生万物为一

    面对诸子百家各执一端、相互非难的局面,庄子提出了齐物论。齐,就是均同、统一。齐物论,简单地说,就是世界是统一的,统...

  • 庄子 · 齐物论 五

    庄子内七篇(谭杰中[台]) 齐物论的理解 有一种说法是 齐v. 物论n. 另一种说法是 齐物之论 谭先生的看法是,...

  • 网络资料:庄子·齐物论

    【题解】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没有感受过长风激越的韵味?|《庄子·齐物论》(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wp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