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老师在直播间讲他的两个孙女。
说陈清如长大了,有自己的观点;而小海螺还小,无论你说什么,她都会对你微微笑。
随着年龄的增大,个体身上的“自我”也在增大。
小的时候,人家说你,你只是最直接的方法去笑、去回怼。大的时候,人家再说你,你可能会用杀手锏,可能沉默以对,也可能憋出了内伤……
其实,这些都是“自我”的把戏,没有自性可言。任何人任何事,都只是现象上的呈现。如果我们去过分执着,就会烦恼丛生。
“自我”在生长的过程中,如果不用心去观照,就会反反复复地落入原来的窠臼里而不自知。
说起自我,很多人说那是不一样的烟火。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个性,也会衍生出许多种“自我保护”。
一旦遭遇到外界的侵犯,就会像螃蟹一样竖起“自我”的大甲。这是一种生存本能,但殊不知,它也会慢慢杀死自己。
尤其是在弱肉强食的环境里,人性的善恶不可高估也不可低估,若是“自我”过于强大,就会招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那就缩头做乌龟吗?不,咱不教你做孙子,只是想将“自我”引渡到“无我”上来。
“无我?无我?那我是谁?”有很多人在心里掀起惊涛骇浪。
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自我是一种非常确切的存在。
首先不要去颠覆他们自以为是的存在,也不要用硬道理去说教,就慢慢地在大小事上去观照自心,让他们去感受那个自以为真实的自我。
“仅陈述这些道理可能难以理解,那就再次借助隐喻的力量吧。
请将自己想象成一座大山。
山上的天气变幻莫测,有时万里无云,有时风雨交加;山上可能是一片荒野,也可能是繁花盛开的景象。
然而,不管发生什么,山都是那座山。天气再恶劣,山本身也只是一个“场”。
此处的天气和状态都象征着自我产生的困难。克服了自我的你就像一个“场”,无论思维和情绪怎么变化无常,你都会不受影响地继续生存。”
这是《无:生命的最佳状态》中的一个例子,我们还可以拿很多东西来聚焦,然后深入地去体会自我和无我之间的禅趣。
一旦我们能够悟透这其中的妙,就能理解明治禅僧朝比奈宗源说的:“山川草木和所有的人都与自己是一体的,而且他们都富有生气地在自我之上生活与工作,时有所见,时有所闻,时有所说,时有所做。”
一个人的自我消失了,无我就和万物达成了一片,人生的诗意就会喷薄而出——“无”是在空空之外放飞自我,“无”是扔掉了风筝线,从梦里向外跳伞,“无”是在明明朗朗的大空寂中怡然自得。
故,《无:生命的最佳状态》中说:“由于无我之人本就没有自我,他们的大脑不再能将世界划分成自我与其他。这样一来,他们会产生一种自己与他人的差别消失不见、二者融为一体的感觉,强大的安心感和人性的萌芽便由此产生。当自我与他人的区别消失,一切事物都会变成“属于自己的事物”,给“我”造成威胁的外敌也就不复存在。”
但,很多人都死死抓着自我不放手,没有办法体会到无我之乐。《无:生命的最佳状态》又阐释了“无我”的世界观。
第一,无我会让你变成永远的初学者。
第二,无我会让你拥有无限的接受变化的能力。
第三,无我会给予你无与伦比的自由。
看到这3点,你动心了吗?你舍得把自我从身上解套,完全融入无我之中吗?或者说换一个活法,把自我一点点地弱化,在更大的空间里去放飞自我。
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无我更无你,天地任逍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