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是我最熟悉的一个人,对她的了解甚于我自己!
她是所有朋友口中的好人,若要问询她的若干好友,初中的、高中的、大学的,依依是一个怎样的人?
众口一致,依依是一个“好人”,好,很好,特别好!貌似除了“好”之外找不到任何积极的词汇来评价依依这个人了。
(一)她的“好”到什么程度呢?
高中时,常为初中的好闺蜜小A传递情书,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为小A补课,后来,依依喜欢上了那个男生,还是一如既往地装着淡定的在她与他之间扮演红娘的角色;戏剧的是他俩没成,那个男生却与依依的另一个好闺蜜小B成了恋人,在高考结束后,好闺蜜小B才对依依说他与她的恋情,依依说,当时,她是笑着祝福她的,小B说,依依,你真好,是你先认识的他的,谢谢你成就了我的爱情!
大学时,依依每日上课,夜晚兼职工作。
某日,在外打工的好闺蜜小A开口借钱,并承诺有钱立即还。依依将每月500元生活费中的400元借给了小A。
依依跟我说,时至今日,若不是小A为姐姐借房子首付的钱,还不会提多年前借的400元呢!关键是借钱不还,还想借钱。
依依孩子两岁多时,带孩子回娘家,某日上午,在小A看的童装店里买衣服,午后,小A去看孩子,送了红包,送了衣服,至今,依依在看到那件粉红色的泡泡袖的短袖,不仅在想,儿子肯定不能穿了,留给还不知何时会有的妹妹穿吧,或许,永远都穿不上了吧!
或许,读文章的你已经忍不住要骂了,依依都遇到的是什么鸟啊!
还想问,她怎么好意思再借钱呢?依依是否又借钱给她了?依依是否还在跟她来往?
若你是依依,你会怎么做呢?
我猜你会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可依依不这么觉得。
她没有要钱,但从此以后没再跟小A联系过,用钱认清一个人,一个借钱不及时还且从不提的人。
其实,你也认同小A是不适合做好朋友的,对吗?
可,依依呢?是谁给了小A及小A这一类的人,“有事来找我,我能毫无怨言的帮你”呢?
是依依自己对吗?
要对亲朋好友不好吗?当然不是,“好”不是“讨好”,是发自内心的、不求回报的“好”,无需他人的称赞、无需他人的感谢、无需他人对自己回报式的照顾等等。
你太好了,所以一文不值!
你太好了!好的一文不值!(原创)(二)我有钱!我去给你买!
我记得在一次团体课上,一位妈妈请求督导,说了自己冗长的梦境与自己的家庭故事。
老师只说到,我记得你,你是那个女孩的妈妈,那个女孩给我很深的印象。
昨日,她和另一个女孩手里都有几元钱,我故意问另一个女孩子,能不能用她的钱给我买饮料?那个女孩子在犹豫时,你女儿主动跟我说,我给你买,你女儿一会就买回来一瓶饮料,我一看,多棒的孩子,得夸她啊!夸她时,你女儿很开心的笑了,其实,我的内心是有些难过的!
时至今日,在回想这一情景时,心中也会有些难过,有些心疼,什么样的家庭当中成长出只有数十来岁的孩子,已然将“讨好”的生存方式用的那么熟练?在家里,谁是她讨好的对象?她是多需要大人的认可与关注?她以后是否会一直用这种卑微的方式获得朋友、同事、领导、爱人、孩子等认可呢?是否能经得起他人的批评?是否会做很多事情却得不到尊重?是否会很累?
可能吧!
(三)孩子不“讨好”,需要父母给认可
你太好了!好的一文不值!(原创)
我在其他篇文章中,分享过“看到什么,得到什么”,及请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请多看到孩子的优点,请多给孩子一些认可,请多一些陪伴。
孩子及大人的很多偏差行为本质上都是为了获得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除了睡觉、食物、性之外的安全感、归属感及社交需求,具体表现为获得关注、争夺权力、报复及自暴自弃等,而“讨好”往往是在家庭中难以获得关注、难以获得爱的孩子为获得关注、认可的方式,这种方式是经过不断实践之后得出的对自己有益的结果,当然,不排除,严格、权威的父母在使用孩子难以抗拒的权力之下的一种生存方式。
若要孩子“不讨好”,不被人呼之则来,挥之则去,或是明知道损害自己的利益也要帮助他人,以获得别人口中“好人”名号,请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的陪伴孩子,无法陪伴到六岁,那就陪伴到三岁,无法陪伴到三岁,那就陪伴到一岁,在无法陪伴到一岁,那就请你一定要母乳喂养,并在喂养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母婴关系,奠定安全感及归属感,
(四)大人“不讨好”,需要日常觉察
惯于对别人好的人或是不懂拒绝他人的人,可以去思考,行为背后的需求,面质自己的模式。
如果发现自己毫无原则的帮助别人,即使损害自己的利益还在帮助,这就要自我觉察,帮助人的目的是什么?
你不帮助,那个人就会活不下去?
你不帮他,他会因此觉得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觉得你是这样一个人,你会很痛苦,难以接受?
你会拼命解释,证明自己不是那样的人?
你是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
为什么在乎别人看法并难以接受?
你是需要好的评价?好的评价是肯定和认可吗?
所以,讨好别人的人,到底在要什么?
能自己给吗?
我的答案,能
你呢?
愿你我都成为一个爱自己的人!
而不再是,
你太好了,好的一文不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