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民间有一句谚语:“不吃端午粽,不把棉衣送”,意思是,端午节以后天气变热,不会像阴历四月那样阴晴不定,时而热时而冷,可以把棉衣收纳起来了,开始穿夏衣。
这句谚语流传很广,南北不同地方说法不一,上面为北方谚语,还有“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南方比如上海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江浙一带:“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广东一带:“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吃了端午筗,还有三更冻。”等等,不一而足,大致意思相同。
这个谚语源自古人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而且很灵验,笔者以前曾有多次天气突变,然而寒衣已经收纳,懒得更换而受冻,正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看来民间谚语非常有道理,并非随意胡诹。
古代端午节,远比现在隆重,风俗习惯各地略有不同,大致为祛除毒秽,辟邪纳福,祭祀祖先,纪念先贤,食用粽子,饮菖蒲酒,沐浴兰汤,拴五色线,佩戴香囊,竞赛龙舟等等,其实还有一项习俗,只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了。
那就是,前面所说的,收纳寒衣,更换夏衣。端午作为实际上正式进入夏季的标志,在古代,朝廷按惯例会给官员发放新的官服,也就是夏服,针对某些位高权重的大臣,还会由皇帝赐衣,是朝廷笼络大臣的一种手段,这在当时是莫大的恩宠和荣幸,因而能获得此荣幸的官员,莫不感恩戴德,宣扬皇恩浩荡。
古代关于赐衣的诗词颇多,每个朝代每个季节都有,限于篇幅,我们撷取几首和端午有关的唐代赐衣诗词,略作赏析,看看唐代端午节皇帝赐衣的惯例习俗。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恰称身,终身荷圣情。
杜甫这首诗,大致作于至德二载(757年)端午节,当时“安史之乱”,杜甫冒险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从八品),后来因替房琯进言又被贬华州,再后来漂泊川蜀,因而判断这首诗应为至德二载端午节所作。
这首诗应该是杜甫初次受到皇帝恩宠,诗人描写了端午皇帝钦赐的官衣,用细葛布做的非常轻柔,暑天穿上非常清凉,而且非常合身,因而倍感荣幸,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唐】权德舆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
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权德舆为唐朝著名宰相诗人,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当时端午节礼部尚书房发放官衣和五彩丝线制作同心结的习俗。全诗大意为:端午节相互祝福,长命百岁,人们穿着新发的官衣,上面系着五彩丝线制作的香囊同心结,然后回家团聚,尚书省一片寂静,只有诗人在那里仔细地翻阅书笺,然而心思却飘到家人团聚的地方,儿孙们的形貌映入眼前。平淡温馨,含蓄隽永,韵味十足。
《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
【唐】杨巨源
彩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
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
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
遥知及时节,刀尺火云催。
杨巨源为中唐诗人,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等人交好,甚受尊重。作诗格律工致,风调流美,这首诗描写了掌管宫廷内部事务的内侍省在端午节分发晨服的习俗。
大意为:官方发放的晨服颜色斑斓纤丽,质地轻柔,遇风便吹开,虽然是应时节发放,却应是天上寒月宫中的手艺,在竹箱里就发出凉爽的气息,放在庭轩中,使得暑天的热气都好像被逼回去了,应该是天帝知道到了端午节,天气该进入炎夏,于是催促仙女们赶紧制作的精美衣裳。这首诗极尽夸张,把皇宫赐衣描写的犹如上天恩赐的凉爽仙服,也说明官衣的制作工艺相当精美。
《宫词 其二十九》
【唐末五代】花蕊夫人徐氏
端午生衣进御床,赭黄罗帕覆金箱。
美人捧入南熏殿,玉腕斜封彩缕长。
花蕊夫人在五代十国期间有三位,这首应为孟昶妃子徐妃所作,描写宫廷生活,主要讲述端午节更换新衣系彩绳的习俗。“生衣”指的是“夏衣”;“彩缕”指的是五彩丝,又俗称五色丝,东汉应劭著《风俗演义》中记载说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大意为:端午节更换夏衣,宫女们用赭黄色的丝巾覆盖着黄金做的衣箱,被捧着端进寝殿床边,宫女们手腕上系着五彩金线做成的腕绳,和洁白的玉臂相互辉映。这首诗描写了花蕊夫人的富丽堂皇的生活情形,其中的端午换衣和系彩绳记述了当时的风俗,有一定历史价值。
以上几首关于赐衣换衣的诗词,说明在唐代端午节朝廷恩赐官服,人们也已形成了更换夏衣的习俗,相关的诗词还有不少,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有兴趣可以自行阅读。
2019/6/10榆木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