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意思的文章
《菊与刀》干货拆解——拧巴的日本人性

《菊与刀》干货拆解——拧巴的日本人性

作者: 司牧尧 | 来源:发表于2015-09-06 09:56 被阅读271次

     前两天刚与朋友聊拆书的事儿,适逢国内抗日情绪高涨和刚巧读完《菊与刀》,不妨对书中内容做一拆解,希望使大家对邻国的认识更透彻,以做到知己知彼。

    当然,本书写于二战末期,经过美国对日本这半个世纪的“开化”后,也许这种拧巴的民族性格已大有改观,但《菊与刀》至今尚在世界认识日本的读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席位,必有其借鉴性之所在。

    日本人性干货总结:

    1、关于施助和报恩

    求助:

    ~能不寻求帮助就不寻求,因为一旦得到别人的帮助就一定要报恩,在日本人视为日后的困扰,即如果不报恩一定会受到良心抑甚至外界的谴责;

    施助:

    ~能不帮忙就尽量不帮,会给对方造成报恩的困扰。例如在公共场合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大众会倾向不施助而让警察(公共人物)施助,这样不致让当事人欠人情;——即所谓的“各得其所,各安其份”

    ~一旦被索求帮助,一定尽最大努力(这与上条看上去是两个极端);

    ~施助时尽量不使对方难堪,因为别人接受你的帮助心里已经很过意不去或自我懊恼了;

    报恩:

    ~受人帮助一定要回报,且回报时间拖的越长要还的“利息”越多;

    ~报恩时尽量等值或多些,不能太贵重,否则会使施助者有种“我帮你好像让大家觉得我有所图似的”的侮辱;

    ~如果知道回报不了(如萍水相逢),则会非常抱歉。

    ~一个人如果从其下级那里获得恩惠,则其会有一种不快的自卑感(等机制做祟)。

    日本人把履行义务,视为人生最高的任务;他们对把追求幸福作为人生目标视为不理解和不道德的。

    2、关于名誉和尊严

    ~从个人来说:

    日本人极其看重自己的名誉,一旦受辱,一定要复仇或证明回来,

    ——因为其在乎外界眼光远胜于自我认知,

    ——因为其认为外界对自己的认识比自己真正是什么样的人更重要,这也是他们生存的根本;

    这也是很多自杀现象的发生基础——一旦觉得有愧于某人或社会(例如无法还债)、或无法证明自己时,便以自杀谢罪或洗刷污名。

    ~从国家来说:

    战后日本的注意力是维护战败荣誉,因为其认为全世界都在看着他们,而他们认为维护国家荣誉的方式就是向入驻国家——美国表现出友好,以及接下来成为一个自强的国家重新赢得世界尊敬。

    正是日本人这一“对名份的追求”的光明面,使其以现实主义和变通的姿态,在战败后对敌方的态度和自身定位迅速转变,而不觉得自己在心理上有任何压力。——而这正是中国需要学习的。

    3、关于等级

    ~日本等机制及其森严,在家庭中由辈分(父辈-兄辈)和性别造成的权利和压迫是巨大的;

    ~在社会中同样有繁复的等级制度,以铁腕来维护稳定,而民众对此是认同的,其认为人们只有遵守规范才能获得安全,而挑战秩序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在这样的重重制度和行为规范下,人们各安其份,也各得其所,他们坚信,约束是是最好的精神修养。

    4、关于天皇

    日本天皇历代承袭,未曾出现过中国的改朝换代,且近代以来,天皇(基本不露面)被执政者神化,使臣民将上对下的“恩情债”全部集于最高层——天皇,使人民视其为最大恩主和“神”,并将所有需尽之“忠”(如对家庭的忠、对上级的忠)都置于对天皇的“忠”之下,当政者力图教导人们:完成了对天皇的“忠”就完成了其他一切义务。从而培养民众对天皇的忠诚度甚至“信仰”,达到“挟天皇以令诸侯”的目的。

    在这里我认为,国家之于美国人民,是一个“组织”或“机构”,以保障人民有秩序、稳定的生活;国家之于中国人民,是“家”,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国家之于日本人民,是天皇之国,是需要不顾一切尽忠的对象。

    日本人的两面性,书中称是因为其家庭教育所致,即管制正U型,这刚好与美国的方式相反。在这里我不太赞同,但始终未找到更合适的源头,故暂不做阐述。如有感兴趣者,可做探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菊与刀》干货拆解——拧巴的日本人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cr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