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边界》中有一个类比:认为知识形如书籍的想法,就像是惊讶一块石头怎么就和它所在地面上的洞如此严丝合缝。
一本书写完,作者的观点表达完了,知识也走完了从封页到最后一页的历程。书籍的物理性质决定了知识的边界,纸张总是有限的,知识也必须到达一个停止点,不管洋洋洒洒几百页,总要盖棺定论。仅仅是因为承载知识的介质——纸张,具有边界,所以知识才显得有边界。传统书籍必须做长长的线性论证,使得知识看起来就如同它的介质一样,呈现长条状。
当承载知识的介质改变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互联网中的知识没有边界,每个话题都可以链接到另一个话题,如同信息瀑布般展开。互联网空间足够大,知识可以无穷无尽地延伸,没有盖棺定论的需要。
我们不会惊讶于石头怎么就和地面上的洞刚好如此严丝合缝,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先有石头砸向地面,然后再有那个大小刚刚好的洞。同样,先有纸张的物理特性,然后才产生知识的边界。认为知识状如书籍,就如同我们惊讶于石头和地面上的洞为何如此严丝合缝那般可笑。
当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激烈地讨论城邦管理事物,就要不要同周边部落开战,要不要处死某人,要不要兴修水利工程时发表意见时,他们正是从广泛的沟通与对话中产生知识——在这些繁多的意见中,那些因为正当理由为人们所信服的观点,最终构成知识的一部分。公元前25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学校,学校讲授的是那些日常提炼出的广受信服的观点和一些实用哲学,例如“别娶妓女”。
不仅仅这类实用知识由生活孕育并回归生活,科学也并非存在于真空中,它同样发生于一种支配一切的科学“范式”下。科学无法独立于历史的偶然性存在。望远镜的发明起源于一次偶然,正是这一次偶然最终改变伽利略的思想,颠覆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1597年,当时伽利略还在帕多瓦大学教授地心说。与此同时,发生在荷兰的一件事情提醒我们:科学出现在正确的地点(欧洲)以及正确的时间(在哥白尼逝世后几十年)的重要性。这一连串的偶然,使科学发现成为了必然——当时有两个小孩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名叫汉斯·利伯希的眼镜制作商的作坊里玩耍,他们把两个镜片叠在一起,透过它们去看远处镇上教堂屋顶的风向标。风向标被放大了,伽利略由此受启发,制造了一个小型望远镜。
得益于纸张的物理特性,知识得以被放置于线装书进行传播。也因为纸张和印刷技术弥足珍贵,知识不得已进行过滤,只有那些最为权威的知识才能进入这道过滤系统。当这套过滤系统越来越强大, 知识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墙内是学者,教授,研究专家,墙外是平民大众。知识越来越脱离大众,基于权威知识的教育也形成了一套独立的体系。
在孔子时代,教育与生活、与职业融为一体。教育对于学习者来说,具备生活价值。孔子与学生们,像丧家狗一样东奔西走,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学徒们一边见证孔子的人格完善,一边完成了自己的人格升华。而现在,教育是教育,生活是生活,职业是职业。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批评过这种现象:只有在教育中,知识主要指一堆远离行动的信息,而在农民、水手、商人、医生和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生活中,知识却从来不会远离行动。站在千年时间尺度上来看,今天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教育没有成为学习者的生活方式。(阳至云:开智学堂)。
互联网的出现,使知识和教育发生变局,高墙渐渐被墙外的力量渗透。雅克·德里达如果能活到今天应该很欣慰,因为互联网证明了解构的正确。知识,教育,学习,所有这些旧有的秩序都被互联网重塑。虽然互联网依然没有拆毁那道高墙,但墙内墙外现在可以发出同样的呼声,当然你也可以说许多都是噪音,这就是互联网的包容性,它包容差异性,包容噪音,解构权威,也鼓励大众发声。
经历了漫长的纸质时代后,知识的网络化让我们更加接近知识的本来面貌——知识的生产者从专业人士走向大众,从高墙内的科研机构延伸到鲜活的社交;知识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识不仅仅存在于书中,不仅仅存在于一个人的头脑中,不仅仅存在于一个网站上。知识现在存在于一张细密杂乱的大网之中,正如生命并非活在我们的神经,骨骼,血液,骨髓之中,而活在这一切所构成的联系之中。(来源:知识的边界)
知识,学习,教育本应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苏美尔人如此,网络时代的网民亦如此。有史以来,我们第一次有了同一信息,知识,交流,社交媒介,知识与社交再次同苏美尔人的时代那样无缝衔接。正如互联网颠覆许多产品的生产与营销模式那样,教育工作者(作为知识这种产品的生产与营销者)也面临被颠覆的变化和挑战,也许教师的定义本身也要改头换面。
上千年来,我们都生活在熟人社会,习惯从熟人那里获得知识与经验,从家族的代际传承中继承老祖宗的古训。网络带来了变局,知识和经验在网络中的陌生人世界肆意扩散,熟人社会的规则被打破。教师不一定是我们知根知底站在讲堂上侃侃而谈的那个人,他不一定最有知识的人。教师可以是在网络社区发表评论给你启发的某位陌生人,可以是同学,可以是带领你走进缤纷生活的亲人,可以是博客中某个与你争吵不休的偏执狂。
作为孩子重要的生活和社交同伴,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之一。生活本身就蕴藏着无穷的知识和智慧,孩子只是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在中世纪的西方人眼里,知识就隐藏在上帝之手设计的角落里,等待他的子民去发现,发现知识就是领会上帝的神谕。有了家长的引导,孩子便能更充分地捕捉那些散落在生活角落的知识宝藏。
把学习和知识融入孩子的生活,给知识注入鲜活的生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呀!如果孩子们每天学知识却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不知道学这么多知识到底要干什么,他哪能有学习的兴趣呢?如果学到的知识立即可以从生活中得到反馈,孩子该多么兴奋啊。
姜昆的相声《着急》有一个关于数学题的片段:
甲:一年级——天天接送。
乙:着急。
甲:二年级——上课不听讲。
乙:着急。
甲:三年级——学会玩东西了。
乙:着急。
甲:四年级——逃学看电影。
乙:着急。
甲:五年级——课外活动太多。
乙:着急。
甲:到了六年级又面临着考试。
乙:考中学更着急啦。
甲:哎哟,这孩子他功课难,他天天问我来。
乙:那你不会帮助帮助他。
甲:我要会我就不着急啦。你说小学六年级,你弄那么难的功课干吗?问:说一大水池子,大水池子要灌水。要是开灌水管儿的话,十五个小时给弄满了;要开那个排水管的话呀,二十四个小时排完。问俩管子一起开,几小时灌满?你这不吃饱了撑的吗?
乙:怎么啦?
甲:国家水那么紧张,你灌水放那排水管子干什么呀?
乙:那不是算术题嘛。
我们上小学也会遇到火车“相遇”和“追击”问题的应用题时,孩子的思维是火车为什么要相撞呢?我又没见过火车相撞,就像姜昆在相声中的反应一样:国家水那么紧张,你灌水放那排水管子干什么呀?
孩子总是从他最熟悉的事物开始学习的过程,如果孩子觉得这样的应用题没有实际意义,他就觉得枯燥,没有学习动力,但如果孩子在生活见识过水池进水出水的画面,也科普过火车调度员的职责,明白火车相撞的可怕,他的认知就会改变,他亲眼见过,亲耳听过,亲手做过,脑海就会产生画面感,也会调动情绪,他会觉得好好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
孩子的数学思维不一定从课堂中建立,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建立。家长不用额外费心,在点滴生活中就能营造氛围。在启蒙阶段,坐公交车可以数坐几站,每站几分钟,到目的地要多久,或是坐电梯从家里到楼下要几分钟这类源于生活的问题。全家人出去吃饭,结账的工作可以交给孩子,让他体验算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要建立孩子的度量概念,可以与孩子一起把家里的桌子椅子、门窗等等都贴出长宽高的尺寸。要建立几何空间概念,与孩子一起搭积木,让孩子多摆弄,在玩的过程中了解正方体有几个面,三角形有几条边。抽象的概念不是一下子就激发出来的,需要靠日常生活中的感知觉打基础。而且人类最终进化抽象思维,很大程度是是出于生活中的实用需要。当用绳子打结的办法计数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时,他们发明了数字。而后,他们发现,每次拿回狩猎品,都要从一数到一百,甚至更多。每次按人头分配食物的时候,也要从头数到尾,这都是很费神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麻烦,他们渐渐摸索出数字之间的规律,慢慢总结乘法,除法,数字公式。有了这些抽象的公式,套用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数量,再也不用傻乎乎地从头数到尾。
自然科学离不开实用的需要。人文领域的知识更是与人和人的活动息息相关。语言和文字产生于日常生活,文化沉淀于日常生活,哲学思考也离不开生活和文化范式。我们老祖宗的四书五经就是孔子等先贤在东奔西走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关于做人,关于做事,关于自然,关于智慧的思想精华。
很多人对人文知识嗤之以鼻,认为科技时代学好数理化,学好编程就万事大吉,实则不然。只要有一天我们仍然是群居生物,我们就离不开人文知识。生命并非活在我们的神经,骨骼,血液,骨髓之中,我们生活在这一切所构成的联系之中,这个网络里有其他人,有小到家庭,大到国家的无数个群体组织,还有这些群体所依仗的文化。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说,我们今天的孩子学习人文知识不是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需要在网络上阅读,需要用文字承载思想,在网络下留下思想的痕迹,与别人交流,读写能力强的人确实是当今网络的宠儿。
除开实用主义,当我们的孩子满足裹腹之欲后,他们需要实现自我,渴望能够以更睿智的视角解读这个复杂的世界,期待拥有预测未来趋势的能力,他们需要审美,需要跳出认知,读懂社会的秩序,甚至改变规则。这时候,我们的孩子需要学习历史,法律,经济,心理,政治,美学,人类学……
我们生活在一个遵循上帝旨意的世界,也生活在一个人造的世界。不管在上帝还是人造的世界里, 我们都可以随时随地让孩子展开一体化学习。上帝的世界里有风花雪月,日月星辰;人造的世界里有规则,有博弈,有从众,有认知偏差,有真善美,也有尔虞我诈。我们只需要留心给孩子织一道网,有了这道网,我们就可以为孩子营造氛围,套住一切在她认知范围内的人文知识。
拂晓时分的天空露出了鱼肚白;
山顶的松树一字排列,好像放哨的士兵;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活里蕴藏了什么?诗歌,美学,比喻,修辞,文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活里还蕴藏了什么?哲理,思考,启发,方法论,世界观。
带着孩子去体验这个曼妙的自然世界,聆听松涛阵阵,海浪声声,观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当孩子在生活中听到了,闻到了,触摸到了知识,又在家长的解读中有所触动,他就会开启思考,举一反三,生成记忆痕迹,在知识中升华生活,实现了生活——知识——生活的闭环。
在人与人相联结的那个世界,家长同样可以带领孩子走进知识殿堂。
女儿喜欢提问题。早晨刷牙时:“妈妈,杯子上是什么?”我说,那是一朵花,你也可以说那是图案。
晚上睡觉前,“妈妈,外面大楼上跑的是什么?”,抬头处,我看见了高层综合体大楼的灯光秀,是一群奔跑的人。“那是灯光秀,也可以说是灯光做的图案。”
联想到早晨的问题,我顺势告诉女儿: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发现图案,图案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一切物品都可以用图案装饰,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墙壁上涂画一些简单的图案,用以表达他们的心情或者纪念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没有图案,这个世界将会单调得不敢想象。
女儿很受启发,接着问,图案是谁画的。我告诉她,灯光的图案是灯光设计师做的,衣服上的图案是服装设计师画的,杯子上的图案是产品设计师或者工业设计师设计的。设计师是一门职业,这个职业又细分为许多类型。
女儿兴致大起,开始认真盘点她见到的图案,惊呼:妈妈说得对,我发现到处都有图案,衣柜上有,书上有,鞋子上有,巧克力上也有!
我知道,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母女对话。
等她稍微大点,我会慢慢在生活中引导她看见那些规则,比如“阴阳相对”,比如“知行合一”,还比如“祸福相依”——一切都在生活中,只需稍加点拨,孩子的内心会有一颗颗种子萌芽。
我知道谷歌公司在咖啡室里放着又长又窄的桌子,员工只能坐在一起喝咖啡。它还将餐厅的点餐路线进行设计,让员工必须等上三四分钟时间——足够让偶遇的人们在等待的时光中展开一段闲聊。谷歌深谙知识的特性:让知识在生活与社交中自然地发生——这既是现代化企业做知识管理的方法论,也是网络时代的家长应尽的一份教育职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