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的感动来自于孩子们升旗挺拔的站姿,矍铄的精神,专注的目光,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一周孩子们是能量满满的,新的一周,让我们一起加油。
第二个感动,因为升旗,忘记看大家的打卡情况,当我想起来的时候,打开后台,查看我们班级的健康打卡,又是全员完成,这是李老师连续两天没有给任何一位孩子打电话,全部完成。虽然是一个数字,但背后是每一位家人的认真,每一位家人的支持,每一位家人的努力,每一位家人的记得。让李老师不用再去打电话,我们就可以把这样的事情做好,内心满满的感动。期待着我们可以继续保持下去,如果真的忘记了,也没有关系,李老师会再次打电话的哦!
今天是潘老的生日。潘老师看到同学们真诚的祝福,内心是感动的。让我们再一次祝潘老师生日快乐吧。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成为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去把祝福送给身边人的孩子。幸福了别人,快乐了自己。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完整的成长》中表述过:“对于成人来说,教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让孩子知道结果的方式。成人难以忍受历程的漫长……所以直接把认知的结果告诉孩子”比如孩子玩积木,如果你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玩儿,就是直接让孩子进入认知,这样做的结果一定是,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和创造自我意识的过程,同时也一定会影响他的认知发展,也会将他的生命搁浅在心理或认知的层面。对于儿童来讲,他对世界,对自己的接纳,首先要经历感觉和心理,然后才流向认知的程序。这个过程才是对的,而不是直接跳跃到认知层面。
教育的历程是一个自我创造的的历程,需要足够的时间,不是老师讲解过程,告诉答案,而是老师设计情境和事件,让孩子自己感觉,自己转化,自己提取,自己整合,这个过程一定是缓慢的。孙瑞雪老师的书中还提到一个例子,一个13岁的女孩儿听到一个五岁的男孩儿被妈妈训斥了,男孩儿满脸的愤怒、难过、内疚。女孩儿用手摸着男孩的背说:“我知道你非常生气,非常难过,但妈妈就是这个样子的,你要接纳他。”有接纳力的父母一定会养育出有接纳力的孩子,不是因为身教胜于言教的缘故,而因为他们会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节奏慢慢生长。在不被评判,不被打断的生长过程中,孩子的生命状态有个基础的色彩,就是觉得自己足够好,再这样基本的幸福状态中,孩子不需要防御外界的评判,更能够敞开心扉,充分感知自己和外界的互动,通过感觉转化,提取,整合,最终达成对外界的理解和接纳。父母的接纳力成就了孩子的幸福力,而孩子的幸福力又成就了孩子的接纳力。接纳力和幸福力相伴而行,最终成就了亲子两代人的生命绽放。我很好,你也很好,我们大家都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