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竞争宣言还算正面,那“学得好不如生得好”这样的言论就令人生畏了。最近,某小学三年级的课堂上,老师发现了两个小学生课上用纸条传递的信息。传达的意思就是,你再努力也没有用,因为这个社会不公平。学生时代,本应是一个快乐时代,即使苦难也是必须的经历,但并不至于让孩童失去对美好的向往,还是要正面引导。
一、社会不公的心态
社会上,历史里,竞争的确随处可见,优胜劣汰也实属正常规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育成本的下降,阶层固化也并未到不可逾越的地步。但现下,竞争的过度宣传,悲观厌世的观念却深入到社会中的一些角落,特别是一些对生活悲观的言论,的确影响到了很多人。恶性循环造成了一批手脚健全的废青,马克思称之样的人为流氓无产者。如果给这些人画个像,应该是这样的:学习上,看过某个观点,读过某本书,不去想想,更没有去用,就想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事业上,我行我素,按部就班,遇到困难,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用行动去化解困难,而是想着立即放下、丢给别人,甚至期望天上掉馅饼,中个大奖什么的;担当作为上,从不从自身上找原因,而是一味的将责任推给社会,一句简单的“不公平”就甩锅了。其实,一句话可以概括,他们只是想走捷径。所以,他们的认知是这样的:出生没遇到一个好父母,读书没遇到一个好老师,就业没遇到一个好老板。他们的结论就是这个社会不公平。只要予以蝇头小利,就会变成暴力的工具,现下的香港,不辨是非的正是这样的人。
二、坚持奋斗的人生
我们先不去讲“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天堑变通途”这些大话,其实在中国这些也都是事实。就讲讲娱乐圈中突然流行起来的一首歌:《野狼迪斯科》。这首歌的创作者董宝石,曾经游荡在音乐和生存的交界处,卖过手机,开过网约车,似乎社会底层的无奈和争扎都经历过。他也一定抱怨过社会不公,羡慕过那些别人的音乐资源。但他的成功,巨大的网络流量,还是归功于他在音乐路上的积累和坚持。当年他在参加“有嘻哈”之后,看着一批批拥有资源的年轻人,也产生了失衡心态。后来,正是为生活所迫,全程做“地下八英里”的主持,工作同时,见到了另一批年轻人后烟消云散了。那是一批各种勇敢追梦的年轻人。他在采访中曾说过:“那些自己房租都负担不起的孩子,还要来坚持做音乐做说唱,让我就像看见了当年的自己”。现在董宝石红了,但世界观并没有变,正如歌中所唱“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爱的时代。”
三、乐观心态下的选择
乐观心态还得追朔到孔子,从《论语》的第一句开始,即是方法,也是哲学,更是生活之道。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竟思很明确,学习有乐趣,交往有乐趣,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更是有乐趣。可以说,乐是孔子最昭著的态度。乐的态度在人的心境是安和自在。人们到达乐,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向外面去找,不断满足欲求;一是取消欲求,从根本上取消问题。孔子认为,所谓的问题,可以不成问题。真正的乐者,是生机的活泼,即生机畅达。孔子夸赞颜回,说颜回最大的能力就是开心。哪怕是住在简陋的小屋子里,吃淡饭, 喝凉水,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那现实社会中,怎样才能获得乐呢?不在外而在内。学习有学习的乐,学了又时常复习,而且在生活中运用,遇到问题再回头学习直到解决问题,快乐就自然伴随。生活中也是如此,与乐相对应的一定是苦。同理,避开了苦就是乐。这里的秘密在于保持好奇心。因为,好奇代表了解迷,当你为“求不得、爱别离”而苦恼时,不妨再问个“为什么”,随着解答迷题行动的进行,快乐就产生了。
为什么呢?答案需要自己去解。不过,千百年来,人类从未停止对永葆青春的探寻。而截至目前,我们身体的衰老仍然无法有效逆转。所幸,我们知道了另一个保持年轻的秘密。那,就是好奇心。最后一个问题,你是愿意哀叹社会的不公,还是乐享对未知的探索。选择权就在于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