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193949/17fe97d2ffceaaa5.jpg)
我相信人与人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缘分。或许这种缘分,真是受前世的业力所牵,缘来则聚。
如果我没有写作的爱好,如果我不是一直坚持写作,怎么能认识远在千里之外的周老师?即使一直在写作,如果没有缘分,没有相似的磁场,他又如何能从茫茫简书的人海中,找到我,找到群里的一百多位群友?
周老师是怎样一个人呢?简书作者王慧笔如是称赞:
致敬周卫英先生
慈悲智慧育春苗,
骨弱筋柔精神好,
淑世济众无功利,
佛心道骨儒为表。
能被尊称为“先生”的人,一定在品德、修养、人生阅历和文化等方面被认可或值得敬重。
简友杨志年在他的《感谢您,周老师》中这样写:
您没有强健的体魄,
却给我们撑起了一片无雨的天空。
您没有建筑师的双手,
却给我们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
您没有艺术家的眼光,
却给我们搭建起了一座雄伟的“大厦”,
让我们能够在“大厦”里互相学习,成长。
您那渊博的知识和让人折服的智慧,
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和曙光。
您那高远宽厚的胸襟,
让我们懂得了包容,理解和忍让。
您那高尚的人格,度人的心,严谨的态度,
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懂得了谦虚、宽容、反省、进取……
说实话,周老师开始给我的印象,是严肃、严谨、固执、不苟言笑,有点像古时的家长。我只是默默地关注群里的动态,阅读群友的文章,却不敢在群里多发言。每次发表文章之前要检查几遍,非常担心被周老师的“火眼金睛”发现瑕疵,遭到“棒喝”。
我渐渐明白他的“火眼金睛”是责任心的体现,而他的“棒喝”是爱和关怀。他告诉我们,既然文章要公开,就是给读者看的。既然是给读者看的,文章就要尽可能的完美,这是对读者最起码的尊重。他还经常讲“文以载道”,要求我们写出的文字能对他人有所帮助,能让读者从文章中汲取营养。
他是一位发大愿的修行者,淡泊名利、度人度己。他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修行和写作要相辅相成。他的文章是一股清泉,字里行间透露出智慧和慈悲,那是他真心的流露。
他将自己读过的书,免费赠送给需要的群友,而且全部自己垫付快递费。我也结缘了万行法师的两本书《心灯录(一)》和《微言大义》。他就像一盏灯,传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光明和温暖。
我不懂书法,更不懂赏析。但我每次看到周老师《静心练字》里的作品时,所有的杂念瞬间烟消云散,只剩下一颗清净的心,很像我禅修时进入的境界。虽然很不好意思开口,但还是忍不住跟在群友的后边,祈请得到老师的墨香。老师答应了,问我要什么内容。我说要苏轼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月13日下午,周老师把写好的作品,用微信发给我。我回复到:“感恩老师!我现在正在上课,回头欣赏,打印出来。”他说:“不用打印,我给你寄。其他内容还需要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3949/fa5bef8face87ca4.jpg)
随后,周老师在《日改一过(二十四)——拖延》中这样写到:
由于书院门比较远,想到晕车和劳累,每次出门前都要纠结焦虑很长时间,从来没有说走就走。
昨晚没有休息好,今天早上头痛,但是必须买宣纸,否则就没法写字了。鼓起勇气,终于出发了。
我读到这里,想到周老师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还惦记着对远方一个从未谋面的文友的一句承诺,不顾晕车和劳累,毅然出门。
我的心理充满了惭愧。在模糊的视线里,我仿佛看到一个瘦弱的身影,等车、坐车、购买宣纸、然后疲惫不堪地再转回家,接着铺好宣纸、研磨练字。
为了我一个人,就花费了这么多宝贵的时间,如果再多赠几幅,他该是多么的辛苦啊!看来还是花花善解人意,把老师的字设置成手机壁纸,随时可以欣赏,又省得麻烦老师。
二月二那天下午,我在理发时,周老师要我把地址发给他。我让周老师寄作品时到付即可,我是真心不想让周老师再破费,因为我实在无以为报。但是,我也不敢坚持,因为我怕我世俗的想法,玷污了周老师圣洁的佛心。
最后,用群友己未晓在文章《感恩赠书的周老师》里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
您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榜样,是我们人生路上的灯塔,在您的指引下,我们都会找回真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