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课·第2.2讲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11月27日“崔律精时力之阅读理解课”系列第2.2讲的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
自己找个片段,进行重述(最好找之前自己做过重述的,可以把两版重述的内容进行对比)
<实践日志(记录)>
1.我在本讲中的收获:
一、中立及客观的态度不仅是阅读/讲解技巧之一,更是有效沟通的技巧之一。印象深刻的是崔律特别提到的“差别”和“差距”,“差别”是比较客观的,而“差距”带有褒贬的色彩,容易让听者产生情绪。
二、不管是画框架还是写编号识层级,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讲解,清晰的逻辑关系不仅梳理了自己的阅读/讲解架构,而且能让听者更清楚地掌握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三、总→分→举个栗子(运用对比)的写作思路,让我感觉对原文片段的理解更加清晰和明白。一开始没看明白第2.1讲作业中原文片段的图3-2,在画框架图的时候总感觉整体缺乏一条逻辑线,经过崔律的讲解,脑中的逻辑线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哈哈,又一次膜拜了崔律的逻辑力。(师父一直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呀!哈哈)
2.今日重述中发现我的进步:经过今天的重述整理,对框架图进行了修改,让我对如何讲解能让听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内容有了更清晰地逻辑结构。
框架图 2.0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
4.其他想说的话(如有):理解,真的是准确和清晰表达、讲解的基础啊。
5.我对《高效7》原文片段“积极主动”的重述:
【重述1.0版本】
今天,我读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关于积极主动这个习惯的片段,现在来给你讲讲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的区别。
积极主动,是一位名叫弗兰克尔的犹太教授被关在纳粹集中营时发现的。它既是人类的天性,也是高效能人士都应具备的首要的最基本的习惯。它是一种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行事态度和选择。
消极被动则是自我选择把人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外界条件,其中包含自然条件(如:天气)和社会条件(如:他人言行)。消极被动的人容易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冲动行事,积极主动的人则会有意识地选择处理方式来解决问题。
举个我自己的栗子吧:那阅读理解课来说,上周末因为普陀山之行,原本计划按时完成作业的我因为玩得累了就放弃了写作业。回顾过去,类似这样因为外界条件而放弃原本想解决问题的事经常发生,根据原文片段的理解,这就是属于消极被动。反观崔律,即使再忙,也会每天按时讲课和点评我们的作业,雷打不动,这就是积极主动的高效能人生啊。
【重述2.0版本】
今天,我又重温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关于积极主动的定义。什么是积极主动呢?来让我讲给你听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积极主动”这个习惯定义的由来。
1、弗兰克尔(犹太人,研究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在纳粹集中营的狱中发现了“积极主动”--人类的一个基本原则、天性。
2、关键词:首要的习惯--“积极主动”是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环境中都应具备的、首要的、最基本的习惯 (即:七大习惯之首)。
3、积极主动模式:面对刺激(环境、外界条件、他人 等),积极主动的人有选择的自由(根据价值观,有意识地选择)→回应(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
其次、我们来看看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的区别。
行动取决于抉择。
1、积极主动的人为人处事,不会受环境、外界调节或他人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其中包括责任感--消极被动的人所没有的特质),面对不同的刺激,都会选择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营造对自己有利的外在环境。
2、消极被动的人容易受到环境、外界条件、他人的影响,他们的行事套路:刺激→回应,在他们的身上看不到“责任感”这一选择,也就是缺乏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的回应能力 。
举个栗子:周末的某个下午有一场读书会活动,出门前突然下起了一场很大的雨,看情形貌似一时之间停不下来,接下去,你会如何做呢?
消极被动的人会想:下雨真讨厌,湿答答的,跑出去鞋子和衣服有可能会湿掉,还要打伞,想想真麻烦,算了不去了,还是待在家里看看电视吧。于是,没有出门。
积极主动的人会想:下雨了,我要带把伞,早点出门,可能路上会堵车,迟到就不好了。于是,换上雨天穿的鞋子,带着伞,比往常提早15分钟出门了。结果在读书会上,听到了非常精彩的分享,收获了一些对自我成长有利的干货以及一群有趣有情怀的小伙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