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D·第2.2讲课后实践】
这是2019年1月29日“崔律精时力之精拆《搞定Ⅰ》”系列第2.2讲的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
实践一种方法,选择接下来要做什么。
<实践日志(记录)>
1.我在本讲中的收获:
(1)关于是否要深究词义或者同一个词不同环境的不同词义是否要深究的问题,崔律的回答:这其实不是一个是否有必要或应该的问题,而是一种直觉,看到会感觉有违和感,会觉得不弄清楚,就没有读懂原文,没有完全理解作者的意思,会有种囫囵吞枣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人不舒服。我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出现这样的感觉,这也和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有关,如果产生了这种感觉,会有种力量驱动你去进一步探究,如果没有这种直觉,或许想要去辨别,都无能为力。这代表的是一种洞察力,多留意,多思考,会让自己的这种能力增强。
(2)在面对很多待办事项,如何做选择呢?第一种方法“四标准法”,情境(特定地点或特定工具的限制)、时间、精力、重要性,前三个是制约因素,第四个是对行动价值的评估。第二种方法:“三分类法”,执行事先安排好的工作、处理突发事件、安排自己的工作,如果处理突发事件,一定要确保突发事件比你之前正在做的事情更重要,而安排自己工作,就是情况任务篮、做规划的过程。
2.我的实践或实践计划:
(1)在列日清单时,其实已经在无形中使用“四标准法”,比如情境,主要会考虑地点,好比亲子英语时间,我会安排在每天吃过晚饭和孩子一起学习,时间、精力也都是做计划的考虑因素,对于重要性,感觉也会考虑,但对于这个点的重视程度不够。
(2)受“四标准法”的启发,对于情境,可以把自己所处的所有地点的可能性都列出来,然后想具体可以做什么!比如上下班路上,可以听音频,早上听精时力课程,晚上听书;坐地铁、公交车的时候,偶尔发生,如果时间在半小时以上,可以写精时力实践日志,如果不足半小时可以翻几页书;坐火车可以看书、看综艺节目、电影等;在过年回家的路上,可以和孩子一起边玩边学等等。对于重要性,需要时刻有这个意识,在计划时要在内心问自己,这是当下这个时间段能做的最重要的或最应该做的任务吗?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
4.其他想说的话(如有):
5.【学霸题】你的日清单中是如何考虑情境、有多少时间、有多少精力和重要性,这四个因素的?
我的日清单中的对情境的考虑主要分固定和临时,固定的是每天的上下班时间,基本都是常规的听音频,但遇到做地铁或公交车的情况,就属于临时情况的了,我会先考虑坐地铁或公交的时长,然后再做安排(如果事先想好就更好了),比如前段时间去项目现场,需要坐45分钟的地铁,同时考虑到当天没有其他时间写实践日志,我就利用地铁上的时间完成了实践日志;还有上次单位聚餐,我坐公交至少需要半小时时间,在公交车上完成了实践日志,通过这些经历也锻炼了我在这种特殊情况的高专注,当时真的是有进入心流状态的感觉。
关于时间,会考虑时间是否够用,如果不够用该怎么办?但也正是因为自己的时间预估能力有限,会导致一个任务做好几天的情况,而且对于时间的紧迫感感受不明显,这就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磨蹭,这个是需要自己多加留意的。
关于精力,会在早上安排最重要的事情做,同时也会观察自己哪个时间段的精力最旺盛,以及哪个时间段做什么事情更容易投入,效率更高,当然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
关于重要性,是无意识的想,而且从进入2019年之后,会几乎每天看自己的年度计划,也会根据计划及时调整自己的日清单,在以前安排会比较随意,更多的考虑的是当下需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完全从重要性的角度做衡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