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门口对面,有一个夫妻小店,店里早上卖些包子,粉,豆浆一类的早餐,中午和卖些小炒,靠近门口的地方,有两台小电饭煲,用以煮饭。
我经常去他们家吃饭,我每天早上去学校都有些慌,踩着点到学校,有时候还会迟到,不吃早餐又不行,所以,他们家的包子就成了我的不二选择。我时常在他们家,一次要两个包子,一杯豆浆,拎着就往学校里去。
他们家的包子做的比较实惠,一元一个,里边的馅还比较多,味道也可以,因而他们家的回头客特别多。
中午放学,自己会和同学一起到他们家吃饭,我得以坐在屋里,仔仔细细地观察起这间小屋。
小小的屋子,左右各摆三张桌子,每张桌子上放着一个收款二维码,一小桶一次性筷子,一包抽纸。墙壁上挂着3个风扇,每天摇来摇去,给这个小屋子带来些许凉意。
屋里永远忙活着两个人,一对50来岁的夫妻。早上卖早餐时,一个人负责门外的包子和拉粉,一个人负责里屋的汤粉,来吃饭的大多都是学生,所以都是吃完自觉地扫桌子上的码付钱,随后大大的到账提醒声音响起,就可以自行离开。
期间并没有太多的话,因为夫妻两人总是很忙,他们在屋里屋外忙来忙去,闷头干活,很少和我们搭讪,他们炒菜用的厨房,有一个玻璃隔窗,我们可以通过那自行点餐,也可以透过那层玻璃,看到他们整个炒菜做饭的过程,所以吃起来格外安心。
一般大叔负责各类小炒,大姨负责各类汤类的炖煮以及收拾桌碗。两个人极少交流,却配合得很少,中午我坐在他们小店里,等了很久,终于等来我点的香菇炒肉,菜端上来时,一股肉香夹杂着蘑菇的香味,钻进我的鼻孔里,并迅速占据着我的大脑,让我的手不自觉地拿起筷子,顾不得烫就往嘴里吃,入口,香香软软的肉片随着你牙齿间的摩擦,里边的滋味才渐渐显露出来。虽说只是普通的小炒,但神奇的是,我总能在其中吃出家的味道。
也许是自己长大了,为孩子做饭做的多了,太久没有吃过父母做的饭菜了,总是格外怀念,平时忙得顾孩子,也极少和他们一起吃饭,赶上节假日一起来个聚餐的时候,我们的选择总是外出包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那种满桌的爱意满满的“母亲的菜”已经消失在时光里,只留下满满地回忆。大多数时候,也不忍母亲再忙前忙后,为一大家子人做饭,确实是个大工程,所以也就选择了堂食。
人到中年后,以前总是万般嫌弃的饭菜,如今竟成了最珍贵的存在,吃不得,想不得,念不得。
(未完)这几天办事,中午没有休息,晚上眼皮打架,太困,睡一会。明天接着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