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遇到过一两个印度人,他们带着浓重的口音的英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看到《印式英语》的片名,想当然地以为这是关于他们口音地嘲讽或者笑话地故事。可是我错了,这根本是一部学习英语和女性成长的励志片。
情节很简单,一位妈妈为了改变现状开始学习英语的过程。简单的生活场景却蕴含着让人深思的生活哲理:一位妈妈因为不会英语,受到嘲笑,遇到一系列尴尬,在那个年纪,她有勇气去改变现状,努力的去学习英语,而不是安于现状,这份勇气对于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来说足够的难得。
好的电影,总能让观众从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契合,因为很多事情也发生在了我们的生活中,看到主角和我们一起感受和经历着,还做出一样的反应,心里感觉很奇妙。
孤身赴国外,别人都讲着陌生的语言,过着与你截然不同的生活,他们的过去并不曾与你有过交集,这种陌生的恐惧会让人迷乱心神,感到无限的慌张和孤独。看到女主在咖啡馆里,接受着那个店员的无礼,别人的嘲笑,对自己的愚笨感到愤怒而又无奈,我不禁感同身受。
这个世界是在变化中的,可以说处于一种守恒的状态,有的人一直在成长着,比如学会着为他人着想,变得宽容而体贴,但是同时有人却因着天真的莽撞,对别人犯下天真的罪行,因为无知而无礼,但是他们总有一天会成长起来,成为前一种人。所以无论怎么强调人们需要素质的提高,需要关怀和理解别人,这个世界都不会变得如你所希望的一样。整个过程就像一个可逆的化学反应,严格遵守着勒夏特列原理,反应物与产物同时互相生成,也质量守恒,催化剂的出现也只能加快速度罢了,于结果没有影响。
我们力之所及的只有改变我们自己罢了。叔本华在《悲观论集卷》里说过:“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尽管我们难免为非我所愿的事物惋惜哀伤,但是也要理解这就是世界运行的轨迹。尽我之所能,让自己适应,从而更好的发挥,在面对早已注定的事件时,我们可以真诚和勇敢地做到从容不迫,挥洒自如。
就像片中的女主莎希,她是个非常称职的家庭主妇,把家里打理的仅仅有条,烧的一手好菜,她做的甜点甚至能拿到街坊去销售,并大获好评,但她并不感到幸福。因为虽然儿女聪明伶俐、学习优异,丈夫能干又顾家,但他们普遍缺乏对莎希最基本的尊重,常常拿她不标准的英语发音开玩笑,令她非常难堪,女儿甚至觉得让莎希去开家长会是丢脸的事情,这更让莎希非常伤心难过。
因缘际会,莎希的外甥女要在纽约举办婚礼,姐姐让她过去帮忙。她并没有独自旅行的经验,也不会英语,因此希望能够与家人同行,可她的丈夫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她,她只能自己坐上前往纽约的飞机。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还是个需要接受移民局盘问的地方……刚到的两天很开心,姐姐和外甥女陪着她四处游玩,可几天之后,语言不通的问题就体现出来,在咖啡馆的丢脸行为无疑是促成莎希报名英语班学习的最后一根稻草。
至于为什么不愿意让家人知道,原因无非是两方面:一是怕自己半途而废或者没有学好再次被家人耻笑;而是希望自己学有所成之后能给家人一个惊喜。结果她成功了,从她离开家门到外甥女婚礼现场,她用五个星期证明了自己的成长。
我们常常会在遇到某些困难的时候,埋怨不休。埋怨我们的父母,家人,朋友没有在我们的身边帮助我们,但成长真的就是自己的事情。当莎希遇到问题的时候,她的家人全都置之不理,反倒是陌生人一路陪她走过难关。飞机上好心的印度先生,教会她自信,英语学习班的同学,给予她平等的友谊,老师传授她用英语应对社会的方法,法国男同学,给了她一个女人能受到的最大赞誉——爱慕......莎希一路走来,家人都缺失了。
小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对未来的一切充满了欢乐的期盼,总觉得会有重大事件发生在我身上,因为我是最不寻常的人。后来慢慢长大,然后被生活中一个个的困难磨平了锐气和棱角,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愚笨和无能,卑微和渺小,也从此失去了做世界中心的勇气。对于年少时猖狂而不切实际的梦想,长大后我们都会一声叹息地嘲笑一番。但这些无非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和卑弱,并且只要看到有人胆敢幻想其力不能及的事情,也对其加以嘲笑,带着因为有自知之明而生的优越,因为脚踏实地而生的自得。可是脚踏实地也可能会让人裹足不前,其实不是因为不能实现梦想,而是我们从放弃梦想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停止为其付诸努力了。
婚礼当天恰逢莎希的英语班结业考试,上午的时候,儿子撞翻了莎希辛苦做好的拉杜球,所以人都劝莎希不要再做了,说去甜品店买。我也以为莎希会选择去参加考试,没想到她的选择竟然是放弃考试,重做点心。她对外甥女说:"如果连我最喜欢的事都做不好,那做其他的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也给了我一个人生上的小思考,与其什么都做好,不如先尽力地做好自己擅长的,再慢慢努力其他的。慢慢来,用心做。
一个浪漫的法国男同学的出现,让我有点期待他和莎希之间会不会发生点什么。看到婚礼上莎希的态度,表明这个男人只是她生命中的过客,但是却教会了她如何去爱自己,只有爱自己,你才会爱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重新对你有吸引力。本想着这可能是段艳遇,但是最终发现是碗心灵鸡汤。莎希也对她的侄女解释,他们之间不是爱,是尊重。
再联系到放弃考试做拉杜球的场景,莎希自始自终很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莎希在家里感受不到爱,就是因为缺乏被尊重,而尊重就意味着在意对方的感受,想了解对方真正的想法,其实如果莎希的家人能顾及她的感受,不取笑她糟糕的口音,称赞她的手艺,鼓励她去销售小甜点,她未必会被激将到去学英语,不是吗?
"如果你不喜欢自己,就会连自己周围的一切都讨厌,但如果你学会爱自己了,周围的一切都会渐渐变得有吸引力,原本沉寂如死水的生活就开始变得焕然一新,变得美好。”
印象深刻的是莎希在问她的侄女关于judgemental的定义时,侄女举了个例子:比如不认识你的人会觉得阿姨你是个很保守的传统印度妇女,而实际上,你是个思想开放追求自由的女性。莎希的丈夫,本应是最了解她的人,却武断的认为她的妻子是个不能独自走进纽约,走上繁华的曼哈顿街头,而只能在家做些小打小闹的拉杜的家庭主妇。可事实上,一开始我们就看到莎希其实是个会跳迈克尔杰克逊,和儿子没有任何代沟的新时代女性。
人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婚姻也需要相互的尊重、关怀、支持与鼓励,就像莎希在婚礼上的讲话:
“这也是一次友谊的升华,完美升华,两个平等的人之间有着友谊,生活就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比较弱势,要互相扶持,彼此平等,这样才好,有时候,婚姻中的夫妇都不去顾及对方的感受,那么他们如何能互相扶持呢,婚姻岂不是要走向终点?不,这种时候,要帮助自己,因为没有人更能帮助你了。只有这样,你才可能会重新感觉到平等,你们之间的友谊又会重新找回,你们的生活又变得美好。也许今后你们会很忙,也有家庭,儿子、女儿,不论是在这个广大的世界,还是在你们自己的小世界里,都会让你们觉得很幸福。家人,只有家人永远不会武断地评价你,只有家人不会贬低你,不会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家人是唯一不会拿着你的弱点来嘲笑的人,家也是唯一你总能找到尊重和爱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