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
杨绛
144个笔记
自序
>> 我寻寻觅觅找书看,从曾经读过的中外文书籍——例如《四书》、《圣经》,到从未读过的,手边有的,或请人借的——例如美国白璧德(Irving Babbitt, 1865—1933)的作品,法国布尔热(Paul Bourget, 1852—1935)的《死亡的意义》。
>> 读书可以帮我思索,可是我这里想通了,那里又堵死了。
>> 真没想到我这一辈子,脑袋里全是想不通的问题。
>>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 121—180)的《自省录》是他和邻邦交战中写成的。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 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
>> 人死留名,雁过留声,人世间至多也只是留下些声名罢了。
>> 常言道‘人死烛灭’,蜡烛点完了,火也灭了,还剩什么呢?
>>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草黄了,枯了,死了。不过草有根,明年又长出来。人也一样,下一代接替上一代,代代相传吧。
>> 咱们现在居然‘穷则变,变则通了’,知道最要紧的是理财。人生一世,无非挣钱、花钱、享受,死了能带走吗?
>> 尽量做些能做的事,就算没有白活了。
>> 上帝!哪有上帝?
>> 人死了到哪里去是形而上学,是哲学问题,和我无关。我只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 什么都不信,就保证不迷吗?他们自信不迷,可是他们的见解,究竟迷不迷呢?
>> 人死了,灵魂是否存在是一个问题。
>> 活着的人总有生命——不是虫蚁的生命,不是禽兽的生命,而是人的生命,我们也称“一条人命”。
>> 所以我也相信莎士比亚的话:这个世界上,莫名其妙的事多着呢。
>> 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
>>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
一 神和鬼的问题
>> 相信大自然的神明,是由累积的知识,进而成为信念,而这个信念,又经过合理的反证,好像不能推翻,只能肯定。
>> 例如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十七》)“吾谁欺,欺天乎?”(《子罕第九》)“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十四》)“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第三》)“天生德于予……”(《述而第七》)以上只是略举几个《论语》里的“天”,不就是指神明的大自然或大自然的神明吗?
>> 《中庸》第一章:“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中庸》第一章里说:“最隐蔽的地方,最微小的事,最使你本相毕露;你以为独自一人的时候没人看见,就想放肆啦?小心呀!君子在独自一人的时候特别谨慎。”
>> 西方成语:“说到魔鬼,魔鬼就来。”
>> 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
二 有关人的问题
>> “我”是人——人世间每一个具体的人。
>> 可以肯定说:人有两部分,一是看得见的身体,一是看不见的灵魂。
>> 人的体质不同,性情各别。
>> 老话:一棵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人性之不同各如其面。
>> 个性是天生的,到老不变。有修养的人可以约束自己。
>> 从生到死,个性不变。
>> 塞万提斯在他名著《堂吉诃德》里多次说:老话成语,是人类数千年智慧的结晶。韩非子说:“古无虚谚。”(《管锥编》第一册下,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16页)
>> 每个人天生有个性,个性一辈子不变,这是可以证实的。天地生人,人多得不可胜数。但所有的人指纹不同,笔迹不同,也是个性不同的旁证。
>> 人有本性,指全人类共有的本性,而且是全人类所特有的。
>> “食色性也”
>> 食与色,人之大欲,但人之大欲,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和后代的生存,还都图享受呢。
>> 灵性良心。
>> 孟子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每个人都有的。人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就表示人有仁、义、礼、智等美德。这都不是外加的,而是原来就有的。
>> 禽兽都有良知良能。人的良知良能与禽兽不同而超越禽兽,我就称为“灵性良心”。“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鼓动并督促为人行事都遵守上述道德标准的道德心。“灵性良心”是并存的,结合“知”与“行”两者。
>> 凡是人,除了未成人的痴呆,虽属下愚,也都有这点本性。
>> 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灵与肉各有各的本性。“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灵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这两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
>> 天真未凿的婴儿,是所谓“赤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赤子”。
>> 但婴儿期很短,赤子之心很快就会消失。
>> “浪子回头金不换”
>> 西方人也说:浪子回家,该宰了肥牛款待。
三 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
>> “心之官则思。”
>> 思想、感情、记忆、判断等,都靠脑子。
>> 人生一世间,头脑直在不断地改造,老人的头脑也直在推陈出新。
>> 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
>> 我们得承认灵魂和肉体是难分难舍的一体。在灵与肉的斗争中,灵魂和肉体是一伙,自称“我”。灵性良心是斗争的对方,是“我”的敌对面。
>> “我”如果听受管制,就超越了原先的“我”而成了另一个“我”。原先的“我”是代表肉体的“我”,称“小我”。超越了肉体的“我”称“大我”或“超我”。这个“大我”或“超我”就是斗争统一以后的另一个面貌。
>> 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只要能认识自己的缺点,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了。
>> 修养不足就容易受物欲的引诱,名利心重就顾不到灵性良心了。
>> 有一句至今还流行的俏皮话:“墨索里尼永远是正确的,尤其是他错误的时候。”
>> 曹操因怀疑而杀了故人吕伯奢一家八口,不由得感到凄怆。但他自有歪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 西方成语“说到魔鬼,魔鬼就到”;我国成语“说到曹操,曹操就到”。曹操竟和魔鬼并称了。
>> 大凶大恶只是少数,完美的圣人也只是极少数的。处于中间地位的大多数。
>> 自欺不是故意,只是自知之明不足,没看透自己。
>> 他们称得上是有修养的人了,可是多少人能修养得完全超脱“我”的私心呢?多少人能看透自己呢?认识自己,岂是容易!
>> 每个人自负为怎样的人,就以为自己是这样的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这就是所谓“妥协”。
>> 孔子常常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还要进一步说,患不自知也。
>> 我曾读过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的《时间与自由意志》(Time and Free Will)。
>> 只记得一句时常萦回心头的话:人在当时处境中,像漩涡中的一片落叶或枯草,身不由己。
四 命与天命
>> 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孔子曾慨叹:“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六》)是命,就犟不过。所以只好认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二十》)曾国藩顶讲实际,据说他不信天,信命。
>> 西方人有句老话:“命中该受绞刑的人,决不会淹死。”
>> 我们常说“造化弄人”。西方人常说“命运的讽刺”(irony of fate),并且常把司命之神比作没头脑的轻浮女人,她不知好歹,喜怒无常。
>> “命造”相当于西方人所谓“性格”(character);“运途”相当于西方人所谓“命运”(destiny)。
>> 回顾自己一生,许多事情是不由自主的,但有些事是否由命定,或由性格决定,或由自由意志,值得追究。
>> 宁死不屈,是坚决的选择,绝非不由自主。做主的是人,不是命。
>> 我们思考问题,不能轻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轻心大意地否定。这样,我们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宫,在迷茫中怀疑、失望而绝望了。
五 万物之灵
>> 人类对真实世界追求认识,无休无止。求真实,就不肯停留在错误的认识上。
>> 可是他并没有乘桴浮于海,也没有春游散心,孔子六十八岁了,退而删《诗》《书》,作《春秋》。
六 人类的文明
>> 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不在于他创造的文明。
>> 我们只能看到宇宙无限大,而我们这么渺小,人生又如此短促。数千年来,哪一位哲人解答了世人所探求的真理呢?
>> 《大学》是曾子转述孔子的话。讲了怎么教,学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一作‘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我参考了宋代理学家的注释,试图照我自己的见解,解释如下:教诲成年的人,就是要他们“明‘明德’”——“明”就是明白,“明德”就是按照天理,为人行事,“在新民”就是要他们去掉旧时的污染,“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在止于至善”就是对自己要追求完善,达到至善的境界。
>> 古谚:“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 人类的文明,虽然有价值,却不是天地生人的目的。
>>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七 人生实苦
>> 头脑的智力愈强,愈会自欺欺人。
>> 为什么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呢?因为逼近了看,人世处处都是苦恼啊!为什么总说“需知世上苦人多”啊?最阘茸无能之辈,也得为生活操心;最当权得势的人,当然更得操心。
八 人需要锻炼
>> 牛顿在《原理》一书里说:“大自然不做徒劳无功的事。不必要的,就是徒劳无功的。”(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 The moreis in vain when the less will do.)
>>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 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都说明以上的道理。
>> 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就是说,不能偏心眼儿。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 一个人如能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偏护自己了。这样才会认真修身。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脱“小我”,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
>>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九 修身之道
>> 所谓“礼之本”。孔子曰“礼者,理也。……理从宜。……”(《曲礼》)这就是说,“礼”指合理、合适。礼“以治人之情。……”
>> 肉体的基本要求不能压抑,要给以适度的满足。这个适度,就是“理”和“宜”。
>> 人必需修身,而修身需用又合适又和悦的方法。
十 受锻炼的是灵魂
>> 受锻炼的是肉体,由肉体的媒介,锻炼出来的是精神。
>> 肉体既然由“我”管着,就不会自称“我”。“我”是灵魂的自称。
>> 一句话,肉体和灵魂是一体,灵魂凭借肉体而感受肉体的享乐。
>> 每个人经过顺人情又合理性的锻炼,就能超脱原先的“小我”而随着灵性良心的指导,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 人皆可以为尧舜,也可以成为恶劣的刁徒或卑鄙的小人。锻炼必定留下或多或少的成绩。
>> 人受锻炼,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上。
十一 人生的价值
>> 按基督教的说法,人生一世是考验。
>> 我认为这种考验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赋不同。
>> 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
>> 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 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 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
>> 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
>> 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
>> 英国大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四十四岁双目失明,他为自己的失明写了一首十四行诗,大意我撮述如下。他先是怨苦:还未过半生,已失去光明,在这个茫茫黑暗的世界上,他唯有的才能无从发挥,真是死一般的难受;他虽然一心要为上帝效劳,却是力不从心了。接下,“忍耐之心”立即予以驳斥:“上帝既不需要人类的效劳,也不需要他赋与人类的才能。谁最能顺从他的驾御,就是最出色的功劳。上帝是全世界的主宰。千千万万的人,无休无止地听从着他的命令,在陆地上奔波,在海洋里航行。仅仅站着恭候的人,同样也是为上帝服务。”
>> 有了信仰,相信灵魂不死,就有永生的希望。有了信仰,上帝就在他心里了。
>> 为什么他是救世主呢?并不因为他能变戏法似的把水变成酒,把一块面包变成无数面包,也并不因为他能治病救人,而是因为他证实了人是多么了不起,多么伟大,虽然是血肉之躯,能为了信仰而承受这么大的痛苦。他证实了人生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耶稣基督是最伟大的人,百分之百的克制了肉体。他也立即由人而成神了。
>>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四 记比邻双鹊
>> 过去的悲欢、希望、忧伤,恍如一梦,都成过去了。
五 三叔叔的恋爱
>> 有一夜,我听爸爸对妈妈说:“小弟弟若娶了林小姐,他不致这样丧自己吧?”妈妈默然没有回答。
>> 我回到自己屋里来回地想,爸爸没错,三叔叔也没错。不过感情是很难控制的,人是很可怜的。
六 孔夫子的夫人
>> “女子小人”虽然难养,孔夫子一定“养”得很有办法。
八 镜中人
>> 镜中人,相当于情人眼里的意中人。
>> 情人的眼睛是瞎的,本人的眼睛更瞎。我们照镜子,能看见自己的真相吗?
九 他是否知道自己骗人?
>> 自欺欺人是人之常情,程度不同而已。
十一 胡思乱想
>> 老人的前途是病和死。我还得熬过一场病苦,熬过一场死亡的苦,再熬过一场炼狱里烧炼的苦。
>> 我常想,甩掉了肉体,灵魂彼此间都是认识的,而且是熟识的、永远不变的,就像梦里相见时一样。
十二 她的自述
>> 做人好可怜。为了钱,吃苦;有了钱,没用。我活一辈子是为啥呀?
十四 良心
>> 良心出自人的本性,除非自欺欺人,良心是压不灭的。
一
>> 杨先生,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 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
>> 爸爸从不训示我们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
>> “名与器不可假人”
>> 我们对女儿钱瑗,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锺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锺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词典果然找着。
>>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 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 1989年黄蜀芹要把他的《围城》搬上银幕,来我家讨论如何突出主题,我觉得应表达《围城》的主要内涵,立即写了两句话给她,那就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意思是“围城”的含义,不仅指方鸿渐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
>> 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 “作为好的译者,有良好的母语底子是不是比掌握外语更重要?”是的。
>> 译者须对原著彻底了解,方才能够贴合着原文,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可是尽管了解彻底未必就能照样表达。彻底了解不易,贴合着原著照模照样的表达更难。
二
>> 美国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哈里•莱文(Harry Levin)著作等身,是享誉西方学坛的名家,莱文的高傲也是有名的,对慕名选他课的学生,他挑剔、拒绝,理由是“你已有幸选过我一门课啦,应当让让别人……”。就是这个高傲的人,与钱锺书会见谈学后回去,闷闷冒出一句:“我自惭形秽!”(I’mhumbled!)陪同的朱虹女士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所知道的一切,他都在行。可是他还有一个世界,而那个世界我一无所知。”
>> 钱锺书自己说:“人谓我狂,我实狷者。”狷者,有所不为也。
>> 钱锺书坚持不参加任何党派,可能也被认为是瞧不起组织,是骄傲。其实不然,他自小打定主意做一名自由的思想者(free thinker),并非瞧不起。
>> 悲痛是不能对抗的,只能逃避。
三
>> 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 细细想来,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
>> 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
>> 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 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 experince and new feeling ineveryday。
>> 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总有出人意外的事发生。我每天从床上起来,就想:“今天不知又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即使没有大的意外,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
>> 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
>>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 在《走到人生边上》的自问自答中,您得出的结论是:“天地生人,人为万物之灵。神明的大自然,着重的该是人,不是物;不是人类创造的文明,而是创造人类文明的人。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经过锻炼才能“炼出纯正的品色来。”
四
>> Though I do not believethat a plant will spring upwhere no seed has been,I have great faith in a seed.Convince me that you have a seed there,and I am prepared to expect wonders.——Henry David Thoreau我不相信没有种子植物也能发芽,我心中有对种子的信仰。让我相信你有一颗种子,我等待奇迹。——梭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