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才的《心理营养》让我知道了原生家庭的痛,
爱丽丝·米勒的《天才儿童的悲剧》让我看到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伤害!
宋祖英的一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红遍大江南北,道出了对妈妈的爱,却也蕴藏着原生家庭的结。
有的人为了解救自己,远远离开家和父母划清界限,再不回家;
有的人为了讨好父母,顺着父母期望,活成了父母期望的样子;
有的人压抑着自己,最后萎靡消极抑郁……
弗洛伊德说过“人的一生都是童年的重复"!
有的人事业有成,春风得意,却没有自我;如<都挺好>苏明玉
有的人看似要强,争强好胜,却不敢上进,如<欢乐颂>的樊胜美
看似我们长大了,却仍然是童年的重复。
幻想着父母的肯定和支持,一次次证明给父母看。家庭求而不得,向身边人索取,不惜飞蛾扑火般扑向渣男,明知不可为,却仍然向渴望这堵墙能回应我们。
原生家庭就是横在我们面前的一堵墙,而我们是看不见。但只有我们想方设法看到这堵墙,并且翻墙而过,我们才会分化,活成我们自己。
《超越原生家庭》的作者是美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纳德·理查森博士,他是“美国婚姻与家庭心理治疗协会”的临床心理治疗督导,同时也是“美国牧师咨询协会”的执业医师。
原生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会彼此牵制和影响,任何一个家庭问题都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共同造成的。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就会诉求在新关系中去解决。超越原生家庭,不是和父母决裂,不是和父母争吵,而是解绑我们彼此,正视不完美的父母,修复不完美的自己,因为我们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原生家庭继续影响我们的孩子。
原生家庭中的潜规则
原生家庭就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我们的性格和观念都是原生家庭的遗传。
电视中经常看到部队大院的家庭常不允许孩子懦弱和害怕,所以孩子大多暴力,因为他们用愤怒来代替害怕和懦弱让自己强大。
很多人不允许孩子悲伤和哭泣,孩子一哭就哄或者呵斥,孩子要么抓住父母痛点撒泼耍赖,要么用外表坚强掩饰内心脆弱进而抑郁。
而当我们长大后,双方都带着各自原生家庭的潜规则结合成新家,把原生家庭的潜规则带进亲密关系中。如果潜规则差异大,就会冲突争吵不断。而这种潜规则的围墙,操控者我们的一言一行,却让我们认为世道就是如此,无从看到思维中的墙。
亲密关系
当我们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走进了亲密关系,把原生家庭的渴望转向了伴侣,对另一半的幻想越多,就会越失望,争吵和冲突就会不断升级。
而由于在原生家庭中,我们没有看到父母的亲密度,体会不到亲密度的张弛有度,就会逐渐失去自我,成为婚姻中的追逐者和疏远者。
《我的前半生》罗子君在进入婚姻后,就成了丈夫的追逐者,全心全意照顾家庭,心甘情愿做了家庭主妇。而她的老公成了疏远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焦虑,向借助别人让自己感觉良好,就有了第三者的插足。而当罗子君独立后,前夫却又依赖她,成为了追逐者。但往事如风。
所以,作为父母当我们给予孩子充足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也会安全感充盈,就会开出生命的五朵金花,在婚姻中亲密度张弛有度。
而当我们超越了亲疏度,也就超越了原生家庭,翻过了原生家庭的墙。
家庭矛盾是如何产生
家庭中不是孰对孰非,而是不一样。We see things from different point!
而这种不一样会让我们幻想破灭,看不到对婚姻的期待和理想亲密关系的幻想,进而产生焦虑,焦虑就会不断争执和冲突,妄想通过冲突来化解矛盾,却把矛盾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而当家庭中有不同,家庭成员就会想方设法同化你,道德谴责,威胁,哄骗……
家庭中被同化后的四种反应:
第一,顺从
当你想活出自己,父母会用内疚感让你服从父母的希冀。我们能做的就是把父母的焦虑、问题还给父母,让父母去处理自己问题。
比如,你想在大城市工作,而父母希望你回老家结婚成家,而当你离职回老家就是承担父母的焦虑。我们能做的是分清自己的需要还是父母的需求。
第二,反叛
当父母通过权威一次次压制我们,我们会反叛不愿意回家。更多的是痴迷于反叛,但不知道想做什么,忙着抵制别人,却没有自我。
唐歌老师讲到自己有一个朋友,从小在父亲高压长大,一直都在反叛父亲。工作后,经常抱怨领导,觉得周围都是钉子。这就是原生家庭的重复,一生都在追求权威和反叛,成了常说的”强迫者”
第三,攻击
夫妻关系中经常看到一方攻击另一方,把自己的焦虑归因于伴侣。我们会看到一些人经常攻击别人,其实是内心缺乏自信,通过攻击别人想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第四,断绝关系
当冲突达到难以忍受,夫妻就会貌合神离,不愿搭理彼此。
如何在家庭关系中活出自我
心理学家有一个词“分化”可以给出了我们答案。分化来源于生物学中的细胞分裂。
当我们不被别人的意见、评价、威胁、侮辱而绑架,就是进入到分化,也就是现在很流行的“神在体内”
不取悦于别人,不活在别人影子,不为被人而活,活出我们自己。
如同最近的热搜巩俐和七十多岁的音乐家结婚,有人问她起丈夫的风流史,巩俐回答”婚姻只不过是一张纸而已“
当我们从关系导向进入到目标导向,我们就翻墙而过,走向成熟。
而现实也是如此可笑,活出自己就是我们眼中的奇葩,所以超越原生家庭也是一段漫长的长征。
当我们父母争执吵架时,告诉孩子这是父母的事情,和孩子无关。不要把夫妻双方的冲突怪罪于孩子,让孩子埋葬自己,成为我们的影子。
当伴侣想用期望绑架我们,用非暴力沟通说出事实和情绪。那些是事实,那些是伴侣的情绪,而非火上浇油,激化矛盾。
家庭中的三角关系
回想我小时候,爸爸固执,我和弟弟常常站在妈妈一方,这就是家庭中的三角关系。
迫害者、受害者、解救者
爸爸是一个嬉皮笑脸的人,经常爱开玩笑对弟弟,弟弟大哭,妈妈就过来责备爸爸。我和弟弟经常站在妈妈一方成了同盟。
而爸爸这种惹得弟弟哭就是为了缓解他的焦虑,而我和妈妈同盟来控制爸爸就是扭曲事实,身在其中当局者迷。
而这种家庭的三角关系,让我们看不见自己。
而当婚姻中的丈夫出轨就是家庭中的三角关系,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借助别人来让自己感觉良好。
家庭中的迫害者常常扛着道德的大旗,指挥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受害者则心甘情愿被迫害,解救者则通过虚幻的满足感来获得价值感,最后融合失去自我,维持家庭的平衡。
家庭中替罪羊
有实验发现,当把三只以上老鼠放在笼子中,常有一只老鼠被欺负,这就是替罪羊模式。
替罪羊,让家庭成员更团结。尤其是多子女家庭,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古代多子女家庭,出现一个叛逆,让父母头疼。
表面上,这个叛逆者让家庭内部关系出现问题。
其实这个叛逆者的潜意识害怕家庭关系破裂,通过捣蛋吸引全家的焦点,掩盖家庭的真实问题。
弗洛伊德曾说过,归属感和价值感是人类生存的本能。而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心理营养,让孩子的生命的五朵金花得以绽放将是孩子一生的底层代码。孩子就能翻墙而过,而非困在原生家庭的牢笼中生生不息。
超越原生家庭,不是和家庭决裂,不是和父母争吵,不是让父母道歉,而是正视玻璃房子的小孩,让埋藏在地下的东西重见天日,正视不完美的父母,和父母说出我们的渴望,解绑我们彼此。
当我们不再从伴侣身上找安全感,依赖他,控制他,做好我们自己,做自己的重要他人,喂自己心理营养。伴侣反而会看到我们的精神和朝气,会尊重我们,爱我们。
当我们不再被孝顺绑架,不再对妈妈唯命是从,表达对妈妈的爱,但是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就会解绑束缚。
当我门不再怨天尤人别人改变不了,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改变自己时,别人也会改变。
有一首墓志铭送给我自己,也送给看到此文的朋友
我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伟大的愿望,想改变世界;
但是随着我的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不能,所以我想改变整个国家;
但是等到我年龄再大的时候,我发现我没有这个能力改变国家,那我就想我的愿望就是改变我的家庭;
等到我年老的时候,我发现我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家庭,我就想我要改变我自己;
等到我行将入土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依然没有改变我自己。
这时候我就想,如果我一开始的愿望就是改变我自己。
那么我自己改变了,同样就有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就有可能改变我的国家,甚至有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