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034160a6774860a6.jpg)
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冲突!
社会集体冲突
为什么有冲突?行为和目标的不相容就造成了冲突,它的成分在各种层面上都是类似的,从国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到中东地区的冲突;从公司管理者与一般职员关于工资水平的争吵,到长期不和的夫妇。
不论处于冲突中的人们能否正确地知觉双方的行为,他们总是认为一方的获益就是另一方的损失。
冲突的发生有其不好方面:消耗资源、精力、造成损失等等。
从另一个方面看,缺乏冲突的关系或组织可能是死气沉沉的。
冲突体现了参与、承诺和关心。
在集体组织中冲突总是不能幸免,个体自由的追求与集团管控约束之间矛盾、个人薪水与集团利益直接冲突...
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两难问题也就产生了:我们如何能让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利和集体利益协调一致?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公地悲剧”和“囚徒困境”。
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把社会困境表现出的丑恶人性比喻为公地悲剧。这一名称来源于旧时英格兰乡镇中心的牧场,但是“公地”在这里包括了空气、水、海洋中的鲸类、罐子里的饼干或是其他任何被共享但是有限的资源。
当所有人都适度地对资源进行利用时,资源自行再生的速度可以与资源被消耗的速度相匹配。植被能够生长,鲸鱼能够繁衍生息,饼干罐也会被重新填满。而一旦对资源的利用超过再生速度,整个生态会被破坏,悲剧就会发生。
假设有100个农民占有了一块能够供应100头牛足够牧草的草地,当每一个农民在这块地上养一头牛的时候,对资源的利用是最优的。但是某一个农民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多养一头牛,我的收入就可以翻倍,而土地只会受到一点点影响。”因此他很有理由添加他的第二头牛。而当所有的农民这样想并这样做时,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公地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一片荒芜的土地。
囚徒困境是说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凿,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再次,现实生活中的多数冲突,就像囚徒困境或是公地悲剧一样是非零和博弈。冲突双方得到的利益和损失之和并不一定为零。双方可能都赢,也可能都输。每种情境都将个人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的回报与群体的长期利益对立起来。
在面对这类令人头疼的问题时,即使每个人都表现出了足够的“理性”,其结果仍有可能是灾难性的,正如地球的大气层内日益增厚的二氧化碳层并不是某个丧心病狂的人有意策划的,而是由许多看似合理的行为造成的总体后果。
并非所有的利己行为都对集体有害。在很大的程度上——正如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当时社会的描述——由于每个个人都试图通过努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也将必然使整个社会的产值达到最大。亚当·斯密通过对生产行为的观察得出:“我们能够得到我们的晚餐,并不是因为那些屠夫、酿酒师或是做糕点的师傅大发善心,而是因为他们关心自身的利益。”
自我的个体冲突
“真理越辩越明”这样的道理,是给少数人准备的,是给思想家、学术界准备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做到“就事论事”而不带着情绪,不争输赢,已经是极其不容易的事了。
当内心在运用“我”这个字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把“我”定义为一个极其普通和平凡的人,真正这样做到了,于别人,于自己,都能感受到“我”的身上真实存在着的人生智慧。
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既不需要因为自己的“特别”而获得别人怎样特殊的照顾,又不会因为“优秀”需要去做出怎样的表现;
既不会对别人有什么要求,也不担心别人会对自己有怎样的欲求;
既不会在与人相处时给别人压力,也不会让自己有什么压力。
这会让一个人回归到自然、纯粹、自在的状态,这样的人讨自己喜欢,其实也讨每个人都喜欢。
人际交往中的诸多烦恼,正是把以上的状态反了过来,当一个人想以“我”这个字为中心的时候,就该知道每个人都是这样子做的,你所想的正是别人所想的,你想感受到的也正是别人也想感受到的,谁也不会甘愿做谁的配角,谁都想逮住机会就支配他人……人与人之间的撕裂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也正是很多自以为自己是“特立独行”的人,在人群中活得不快乐的真正原因。
“我”这个字一旦放大了就跟吹得太胀的气球一样,不仅目标太大又还遮挡视线,稍不留神就破了,还给自己内心弄出好大的声响。
所有的冲突,皆是真实的自己与期望的自己所发生的冲突,造成冲突的真相是两者之间的距离。
你说出一句话,内心期望的是获得别人的认同,却料不到被别人反对了,这时冲突和争执就发生了。
大家都把这种情况理解为与别人发生了冲突,真相其实是期望获得认同的自己,与没有获得认可的自己之间的冲突。认知到这一点,对别人的反对声音就不会过度反应了,接受并尊重这种反对的观点,反而可以增加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一旦冲突就往情绪的方向上去了,一旦接受就在增长自己的智慧。
若是能旁观一下自己,在各种滔滔不绝的争论中,自己从中究竟得到了什么,如果在这个过程里得到的只是情绪,甚至生出了戾气,觉得自己争赢了也未必带来怎样的愉悦感,更不用说从中得到什么启迪和智慧了,不断重复去经历这样的事情,不仅仅是毫无意义,还有可能变成一种与人抬杠的恶习。
把与别人的冲突,领悟成皆是真实的自己与期望的自己所发生的冲突;把避免与别人发生冲突,理解为是在避免让自己的内在发生冲突。若能在自己的心智里增加这样的认知,一个人很快就能从中得到智慧和更新。
冲突,不过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来的正是期待的那个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之间的差距,提醒自己应该立即行动,缩小差距。
其实稍稍观察一下自己,我们对自己很满意、很顺心的时候,也正是对别人最宽容,最不容易与人发生冲突的时候。
所以,冲突,更多的不过是内在冲突向外的投射。
智者说:人间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你、我、他之别,慢慢地,就领悟到了这其中的智慧和真意,没有你,又哪来的我呢;没有我,又何以为他呢!
人在遇见什么好事的时候,要学会先感谢自己,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感恩是从感恩自己才真正开始的,若是只知道感谢别人,就埋下了在遇见什么不好的事情的时候,去埋怨别人的伏笔。
离开自身,外面的一切不过是认识自己、成就自己的机缘和媒介而已。
感恩自己,就把偶然领悟成了必然;感恩别人,把本应属于自己的必然误读为是运气。
内心常用的词汇,越是知道它指向的具体是什么,越能帮助人做到取舍。澄明,其实指的正是内心没有那些不明不白的词汇,这样才能把身心的感觉和感受,自己向自己交代得清清楚楚、干干净净的。凡是没有向自己交代清楚的东西,都会形成残留,俗称为“心灵的垃圾”。
一个人内心敏感和丰富,意味着内心的语汇量肯定会很丰富,太多的词汇如果其内涵外延不整理清楚,内心反而会出现那种纷繁复杂的感觉,“心如乱麻“所指的是内心正在喧哗、冲突的词汇,“心如止水”则相反,内心肯定出现了“宁静的湖面,波光粼粼”这样的语境,人自然能感受到内在的有序和平静,美好的语言在内心流淌着,不会遇见任何的阻碍。
每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都是可以分类检索的,否则这个图书馆越大越像是一个垃圾堆,再好的书籍放在里面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内心的语言也是同理:分类、检索、流动、更新。
利己,利他,也是一种循环上升的过程,在利己中去发现利他,在利他中去看见利己。
若是把利己、利他强行分割开来,只能得到最差的利己和最坏结果的利他。
所以,最高境界的利己,其实也是最好的利他。
所谓对立统一,指但凡一体两面的事物,都离不开这样的成长过程和方式。
并且,利己、利他皆是由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的,与别人的评判毫无关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0f13569edf9cf55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