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姥爷是中医,他有一杆称药用的小秤,做工考究、非常精致,秤盘是铜的,秤杆是金属的,秤砣特别迷你,秤杆上的刻度均匀细腻、准星清晰精致,很招人喜欢,总想弄过来,一直也没得手。
这种药秤叫戥子,学名戥秤,传说是宋朝主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发明,用于衡量轻重的器具,属于小型杆秤,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戥秤是以木杆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衡器的要求越来越高,东汉初年,木杆秤应运而生,至南北朝时被广泛使用,南朝画家张僧繇绘有《执杆图》足可佐证。
到了唐代,秤上又多了钱、分、厘等单位,十钱为一两,十分为一钱。木杆秤最早以十六两为一斤,这种斤两的进位制延续了1000多年。直至民国时期,木杆秤逐渐改成了十两进制(市斤秤)。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木杆秤为了与国际接轨,遂以千克为标准(公斤秤)。
十六两秤的由来传说众多,一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度定长短、量测深浅、衡权轻重,在“度”和“量”上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标准,但在“衡”上缺没了主意,于是向始皇帝请示,始皇帝没有给出具体意见,只批示:“天下公平”四个字,李斯百思后决定将“天下公平”四个字的笔画总数十六作为“衡”的标准,于是确定一斤等于十六两。
另一说是商人之祖范蠡,人称陶朱公,根据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计十六颗星为记,在秤杆上刻花制秤,故称为16两秤。还有一说是根据人事法天象地的思想,当时,我国南七北六共十三个省,来做为十三个星是据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共十三个星的来划分的,原来十三两称就有十三星之说。再加上福、寿、禄三星,共计十六个星,这样来做为十六两秤杆儿上的十六个星,亦有四乘于四等于十六,为先后天八卦之象及性命丈六金刚之体。
还有一说,造秤的祖师爷就叫千人平,这千人平半人半仙、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他比着天上的月牙做秤钩,以天上的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人间的福、禄、寿星总共十六颗星当秤星,这才造出天下人间第一杆神秤。北斗七星意为“准”,南勺六星意为“灵”,福禄寿星就是幸福如意,高官厚禄、长寿百岁的意思。玉皇大帝知道后封为秤官,后来人们把秤也叫做“千人平” 。
权衡为衡器的通称,权,指秤砣;衡,指秤杆。权衡乃天下公器,系天下公信之始。苏轼在《徐州莲华漏铭》说:“人之所以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识多寡,手知轻重,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计者,必付之於度量与权衡。”
制造权衡就是制造公平,因此,制杆秤不仅仅是一门精细的手艺,更是一门特殊的行业,道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公器失衡,正如《礼记·深衣》所述:“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 。
做秤选用的木杆较为挑剔,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材料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两三个伏天后才能使用。木材经凿、刨处理后,就变成了笔直且又长又细的椭圆柱体,再用细砂布沾水或用蓼珠子打磨光滑。秤匠随后在木杆两端套上金属皮后,杆秤便出现其雏形。
接下来的,便是制定重量刻度的精细活计。秤匠需懂得点物理、数学知识,否则定刻度时颇费力。秤匠在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当木杆处于平衡时,秤匠再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叫定盘星,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一一刻下记号。
杆秤上密密麻麻地出现了各种记号,秤匠就用一把极为精致的戳子对着记号打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这道程序在制作过程中很需要耐心,稍不注意就会戳穿木杆而报废。秤匠随后将一段段的细铝丝插入眼中,折断,锉平,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星点的排列结构也成了各秤匠之间辨认自己产品的标识。几百个眼,就要几百次穿插、折断、锉平。有些秤匠为了省时,就把水银抹入眼中,便成了星点。
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至此一杆完整的秤便宣布告成。在民间,秤是吉祥物,素有“当家财神”之说,上梁、乔迁、新婚都要有秤,寓意称心如意。
秤字从结构看,左边一个“禾”字,右边一个“平”字,共同组成了一个“秤”字,“禾”乃食也,主生计;“平”乃公也,主公正。秤挑两头,一头挑起人间生计,一头挑起天地良心;秤字共十画,十全充足之意也,不可短,不可缺,短缺一两损福,短缺二两少禄,短缺三两折寿,反之则是增福、加禄、添寿。
关于秤的词语不少,如商人卖货,秤平了再加一把,秤杆朝天,这叫“望秤”;双方达成一致,表示诚信并践行承诺,这叫“钉秤”;见人位高得势则为友,位低失势便无情,这叫“秤友”;鱼跃水面,旧俗认为是涨水之兆,这叫“秤水”;形容人衡量斟酌,这叫“秤停”;形容人心无偏私,公平如秤,这叫“秤心”。
关于秤的成语也有,如秤砣虽小压千斤,比喻外表虽不引人注目,实际很起作用;秤平斗满,用来指做买卖规矩,不短斤少两;秤薪量水,用来指指勤俭持家;秤不离砣,比喻事物之间有连带关系或关系亲密;秤斤注两,形容斤斤计较,顾小不顾大;秤薪而爨,比喻只注意小事,不从大处着眼。《淮南子·泰族训》:“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 秤虽无私,在于用者。
小小一杆秤,体现的是人心和态度,代表的是公平和正义,影响的是长治和久安。秤是买卖之间的桥梁,是彼此信任的基础,是双方利益的屏障。秤,是祖宗留下的规矩,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是传统美德的传承。
说是祖宗规矩,是因为制秤有道、用秤有法,制秤有严格的程序、精准的计算和精细的实施,加之岁月洗礼和工匠打磨,半点不得马虎,用秤则有心规、有行规、有行规,有算法、有标准、有感情。说是传统文化,秤里乾坤大、秤连千万家,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为贵”的古朴思想。说是传统美德,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如古时老药店的常挂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试问,这样的价值观下还会短斤少两?用好杆秤,人间正品;用好心秤,世间至品。
秤和砣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物件,夫和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人和人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秤和砣在一起折射的一种精神叫“相伴相随”;夫和妻在一起所折射的精神是“相亲相爱”;人和人在一起所折射的精神是“相敬相容”。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杆秤,称的是人心善恶;每个家庭都会有一杆秤,称的责任与付出;每个单位都会有一杆秤,称的是能力和水平;每个社会都会有一杆秤,称的是正气与和谐。秤之平在与秤盘有物、秤砣有衡;人之平,在于人身有艺、人心有定;社会之平,在于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所谓:正义之下才有和谐,公平之下才能昌盛。
秤,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永远都不争取自己的价值,成全的全是别人的价值。秤,无论是贵重物品,还是贫贱物资,它都一样坦坦荡荡,不会因为称贵而自贵,称贱而自贱,永远都是童叟无欺、永远都是坦然应对,在秤的心里它永远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我是一杆秤。
秤,从来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会因为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有失公允,它的奉献从来不带个人色彩、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秤,称量完毕便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从来不会把曾经的历史当做今天的炫耀。
秤,从来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有失平衡,无论跟着主人走到那里,只要用到它,它便由需而应,披挂上阵。只要在自己的称量范围内,它从不计较,少者也平,多者也衡。秤,只尽自己的本分,对所有的对象都一视同仁,不会增一份色彩,也不会减一丝分量。
秤,随时被拿起,随时就会成全别人的重量与价值。秤,只做自己该做的事,从不多言多语,它用公正的态度看待一切,即使你有瑕疵,它也只去衡量你的轻重,而不去品评其他。秤,每次的重复、每天的重复,不会因人而变,不会因地而变,不会因时而变。
秤,因为重复地使用而变得光鲜,因为岁月的打磨而不断增值,成为商贾手中的衡器,成为藏家手中的藏品。物来物往,物尊物卑,秤总是简单平淡、永不失衡、既来不嫌、过往不计,它总有自己的思考,总有自己的判断。
秤,貌似简单,却可以“称”出世间万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