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真切的生命体验

真切的生命体验

作者: 雨落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21-01-09 11:41 被阅读0次

    真切的生命体验

    2015年9月间,福建省泉州作家郑妙玲来电话说,她要结集出版散文集《命运的交集》,嘱我为她的作品集写几句话。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又是成人之美,何乐为不为呢!因此,我就花费了一点时间,拜读了郑妙玲发来的电子文稿。总体印象是,郑妙玲是一个写散文的高手,不仅把握了散文的基本要求,而且选材十分独特,加之流畅的文学语言和精炼老道的文笔,读了之后感到韵味十足,有些章节忍不住再看一眼。我想,这样精美的文字一定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一定能够在读者中产生广泛的影响。

    读郑妙玲的作品需要细细品味,简单地阅读文字,也许看不出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然而,掩卷深思,却有着不一样的感受。那种对生命的诠释,那种几代人命运的变化,都跃然于文字间和文字背后的故事中。

    散文需要宣泄真诚,需要内涵深度,更需要文学张力。通过宣泄真诚,给读者一个真实的自己;通过内涵深度,给读者一种深思与启迪。通过文学的张力,给读者一种回味。散文写作的过程,也是生命体验的过程。

    郑妙玲的散文《命运的交集》就是一篇很真实很耐读的佳作。她描述了几代人的的命运,作者、母亲、外公。作者的命运是幸运的,“幸运地通过美术高考这样的独木桥考上了集美师专美术系,从而改变了自己原本要当渔妇的命运。” “母亲却在她高中阶段认识当时相貌英俊的父亲,从而放弃了高考直接嫁给了我的只有初中文化的渔民父亲,父亲与母亲其实是两条平行线上不同的两种人,但命运的神差鬼使,使得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最终走到一起。”而“外公在母亲5岁的时候到金门谋生……金门隔断了与大陆的来往后,于是在金门谋生的外公,他的命运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不由分说地与家人一世隔绝,再也没有回到大陆的家。”

    细品郑妙玲对几个人物命运的描述,突出的感觉是,她在向读者倾诉自己的心灵世界。她在目睹了母亲从一个文弱的学生女子嫁给渔民父亲,命运而从此改变后,就一直觉得自己渴望改变这种生活,觉得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一直有一只隐形的翅膀,时刻提醒我要飞出这个渔村。”当她考上大学后,从内心里感叹命运对她的眷顾。这就是感恩,这就是心灵的闪光,这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从郑妙玲的人生,母亲的人生,外公的人生可看出时代的烙痕。郑妙玲生长在这样一个幸福和谐的时代,自然而然地能够产生心灵的愉悦,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甚至是人生。而母亲、外公在那个年代,却是另一幅人生的画面。假如母亲上了大学,走出小渔村,人生绝对不是现在这个结果。当然人生没有假如。而外公出于历史的原因,被一道海峡割断了亲情。因此,外公的命运更为多舛,更为坎坷。留给后人的只能是在外婆去世快二十年的时候,家人去金门寻找外公墓地,在寻找外公墓地的过程中,作者只能透过梦中的眼睛去寻找去追忆外公在金门的往事。她“相信命运的存在,相信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命定的、自己应该承受的命运,也相信由此而产生的亲人之间命运的交集。”

    我还有一个特别的感觉,郑妙玲这篇散文非同凡俗。她通过流畅的文字,以其独到的经历和视角,对生活和生命现象作出理解、诠释。这也是散文园地里需要培育的真正的作品,需要有心人从不同层面不断开掘,给散文创作带来丰富多彩的面貌与姿态。唯此,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雷同单调。

    人的一生往往有许多的遗憾和不完美,就如作者的母亲那样,或许心中有太多的遗憾,太多的慨叹。然而也许正是因为存在遗憾与残缺,才激励后来人不断追寻。作者或许是看到了母亲的艰辛,聆听到了母亲的些许遗憾与慨叹之后,才激发了自己追求生命完美的热情与激情。这种理想美、性灵美,最终将表现于语言美。用美观雅致的语言,阐释着生命的点滴与过程。作者的散文语言与她所要表现的内容,灵性的新感觉,想象与哲思相融的文风是一致的,可谓达到游刃有余的文学效果。我相信,这就是文学张力。精致、绵密而又空灵飘逸本来是很难粘合一起的,但读郑妙玲散文往往不经意间感到它们之间是相融的,而不是排斥的。

    这部散文集虽然字数不是很多,但是并不代表不了它的厚重。凝重的历史与鲜活的现实,对先辈们的追忆,对他乡的寻梦,对生活的感知感恩感谢,都在作者的笔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面对着这些文字,仿佛置身于海峡彼岸,仿佛看到一张张熟悉的亲人的面孔。也从一个个侧面揭示了这段历史的残酷与无情。看起来是作者在讲述爷爷奶奶父辈们的故事,实际上是作者对那段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试图用这样一种形式再现父辈们的情与仇爱与恨的流年岁月,也不断地激励自己不忘历史,牢记历史,不断地用心体验生命,感悟人生,感恩社会,感谢生命。

    郑妙玲是一个比较有实力的作家。大学毕业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创作散文,部分小说,人物传记,作品先后在《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泉州文学》、《丰泽文学》、《澳门日报》、《南安文学》、《鲤城文学》、《石狮日报》、《石狮文艺》、《中国政协》、《政协天地》等报刊杂志发表大量文学作品。历史人物传记《李五新编》入选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池店明代大慈善家李五》一书。近年开始尝试撰写调研文章,调研课题研究方向涉及闽台民间文化交流,研究成果《半个世纪的守望相助》由台湾成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品数量数十万字,发表的作品被多家报刊、网络转载。这是她实力的体现,也是其勤奋耕耘的收获。

    诚然,就《命运的交集》这部散文集来说,还有少许遗憾。如作者在对母亲、外公命运的叙述上,显得有些粗粝,对一些事件的追述上,还有些模糊的感觉,倘若再细致地刻画一下人物,挖掘一下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一些感人的故事,展现给读者更加精美的镜头,作品会更加生动,更加取向完美。

    过了半年多的时间,郑妙玲给我寄来了刚出版的《命运的交集》,并告诉我,我所作的《真切的生命体验》序言,已在当地文学刊物《南安文学》刊发。我接到仍然散发着墨香的成书后,又翻阅了一遍,序言中所提不足之处她已作了全面改进。毋庸置疑,这部作品已趋向至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丁毓玲博士,在她作的代序言中深情地写道:“读罢这部作品集,我惊喜地看到不一样的妙玲。初识妙玲时,她是中学老师,常和一些作家及本地文学青年聚会畅谈文学和创作,业余时间也写作发表。我读了她几篇文章觉得倒也有味道。妙玲在大学所学专业是美术,这让她身上兼具艺术的浪漫和大气、文学的激情和细腻。即使她现在的政协机关工作单位,是人们常常调侃的温水煮青蛙,让人不知不觉迷失方向、消磨意志,但她依然保持着难得的进取心,这也使她比普通的闽南女性更敢于挑战、勇于尝试。”丁毓玲博士认为,“郑妙玲这些气质的养成,自有她一直处于求知、思考和笔耕状态的原因。她说,我知道妙玲是极爱阅读的,一本读完接着一本,没有断过。我因研究工作,看书查阅资料是必做的功课,但往往只看需要的部分,少有完整看透一本书。在她的影响下,我近来终于很文艺地读了几本完整的书。我们一起到台湾时,钻进诚品书店,简直把书店当图书馆,半天都不舍得出来,最后各人捧了沉甸甸一摞书才心满意足离开。”

    台湾学者重视南文化,金门保留完好的南文化传统成为研究南文化的重镇,每两年举办一次“金门学”学术研讨会。丁毓玲博士说:“2012年台湾学界朋友约我写篇文章参与研讨,我一下子想到了妙玲家人正在寻找早年滞留金门的外公,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应该讲出来让大家了解一段不能再发生的历史。于是我们开始搜集除了妙玲家族以外,当年因海峡两岸政治隔绝而滞留金门的一个个家庭。我们一起到金门重走她外公当年走过的路,瞻仰他当年住过的房屋,寻找他当年交往过的朋友。当我在台湾成功大学讲台上,讲述这些家庭命运的时候,我看到下面听者为之动容。这些经历,包括她慈祥的外婆、孤独的外公、真诚的房东……在《命运的交集》散文集中,妙玲用一半的篇幅很细腻和动情地娓娓道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任剑锋,对《命运的交集》同样给予了充分肯定,评价颇高。他认为郑妙玲这部散文集,不是眷顾,而是奋斗!“虽然她命名为《命运的交集》,但我更愿意把她看作是一本描写我们故乡泉州风土人情的散文集,横跨海峡两岸,纵深久远的朝代,这是需要相当的热情和意志的。写到这里,我要向妙玲致敬:其实命运不是眷顾,而是奋斗!”“每一篇优秀作品的出炉,都是海量书籍的阅读和无数次内心煎熬锤炼的结果。要写出更优秀的作品,少不了持续的阅读,因为阅读是补充营养的一种方式。否则,庸常的生活会令人面目皆非——它会磨损郑妙玲宁静的内心。同样,艰辛的商业活动也会让我浪漫的诗情伤痕累累。以阅读充实心灵,这是我对自己的鞭策,同时也与妙玲共勉,就让它成为我们之间的书面约定吧!”

    不可否认,对读者,郑妙玲奉献出了一部上乘之作,为闽南文化的繁荣增添了精彩之笔。而于她自己,则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心灵得到了撞击,她才能够认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在文字的打磨中,她恍然大悟:文学原来是一场自我认识;文学是心灵的事业,是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的过程。她的老家在海边,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便可听到狂风拍打着窗户的声音。那时她总是一个人一边静静地聆听窗外的涛声,一边静静地在家里看书。母亲是小学教师,她总是从学校图书信带回来一些杂志,如《人民文学》《花城》《十月》和一些世界名著,郑妙玲每次都能被书中的情节深深地吸引,被优美的文章所感动,优美的文章把她带进神奇的世界。仅仅只是喜欢读课外书,写着幼稚日记的她并不曾想过,有一天会在这个文学的殿堂里漫游且有些收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真切的生命体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lc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