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对元素进行简单分类,能识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能从组成物质的元素的角度判断物质的类别,能根据原子的核电荷数判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到该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能分析常见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能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说明化学式的含义;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根据相关标签或说明书辨识某些食品、药品的主要成分,并能比较、分析相应物质的含量。
3.能说明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能依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规律,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元素组成。
4.能基于真实情境,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视角分析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简单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教学提示】
1.教学策略建议
(1)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实验探究、模型拼插等活动或动画模拟等可视化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从分子、原子等微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间的联系。
(2)利用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启发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学习运用类比、推理、模型等思维方法认识原子的结构,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3)基于“宏观—微观—符号”多重表征设计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情境素材建议
(1)不同尺度的微观粒子图示,布朗运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与原子操纵技术,简单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微观图示。
(2)人类对物质组成的认识的发展,科学家对分子、原子的认识历程,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史实,科学家探究水的组成的历史,我国化学家张青莲等人对相对原子质量测定的贡献。
(3)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化学元素,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地壳中的元素分布,药品、食品标签上相应物质的成分及含量,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
3.学习活动建议
(1)实验探究活动
观察并解释氨水挥发使酚酞溶液变红,红墨水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实验现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和水分解的实验现象,并用图示表征变化的微观过程;通过蜡烛、甲烷、乙醇的燃烧实验了解探究物质元素组成的方法。
(2)调查与交流活动
查找常见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收集关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的资料;根据某种氮肥的包装袋上或产品说明书中标示的含氮量推算肥料的纯度;查阅元素概念的发展史,交流对物质组成“基本成分”的认识;以金刚石和石墨为例,探讨物质组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3)项目式学习活动
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科普文章或创编一个情景剧剧本,如“我是一个水分子”“水分子漫游记”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