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育儿,很多人第一时间会蹦出一个词语,那就是:感恩。
不仅仅拘泥于育儿领域,感恩是提及率较高的关于人性类的词汇。确实,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区别于动物的,人类情感特征的构成内容之一。也许出于“孩童期”的逆反与思考,我所理解的“感恩”与“听话”等常见词语类似,有着更深层次的领悟与感触。
孙子的故事:宝宝三年级时养了一只“小龟”,如获至宝的呵护着他的小伙伴。没多久称谓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宝宝亲切的称“小龟”为儿子。于是每天发生各种无厘头的人龟对话:“爸爸回来了小龟”,“想没想爸爸呀小龟”,“要听爸爸话啊小龟”。貌似父爱泛滥的“宝宝”突然呈现在眼前,最无厘头的是孩子对我说:“你当爷爷了,小龟是我儿子,就是你孙子”。
我能理解孩子对于小动物的喜爱,也能够判断出,宝宝对于“儿子”各种爱的表达和方式都源于我们曾经给予他的。面对孩子的“移情别恋”我没有丝毫失落,可能出自无数次反思和反问过“感恩”的真正内涵。过往生活经历中,太多的“施恩者”刻意追求“感恩”的直接回报,令太多的“恩情”有不能承受之重,也使得感恩变得敏感而易碎。这使我长期思考,对于孩子的爱、抚育、关怀所蕴含的“恩情”,最终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是知恩图报的现实回馈,是养儿防老的老生常谈?还是推己及人的“情感意愿”,亦或者形成孩子健全的“爱和情感的能力”?通过这件事,我似乎得到了某些答案。
过分强调“感恩”,也的确让施恩者略显出“私恩”的狭隘。恩怨分明与知恩图报是简单而习惯的情感定式,但对于纯洁而高尚的父母之爱,倒显得渺小而卑微。给予孩子的爱,更多是希望孩子懂得爱、学会爱;给予孩子的温暖,是希望孩子感知温暖并学会温暖他人;即使再多的恩情给予,也不可能让孩子成为父母的“私产”而忽视了融入社会,对大多数父母而言,最大的感恩,也许就是孩子能够阳光而健康的热爱生活。
情商的故事:一次奶奶单独带宝宝参加婚礼,周围的人夸宝宝“帅气”并问宝宝长得像谁,宝宝回答说:我长得像奶奶,奶奶好看。这样所谓“高情商”的表达出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或者说善于赞美更为贴切。而同时伴随阳光爽朗的笑声,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敏锐,无处不在的兴趣与好奇,交织成一个热爱生活的阳光宝宝。
不能过分标榜自己的“无私和伟大”,但父母的胸襟和情怀确实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身心健康。我和妻子很少提及“感恩”之类的话语,只是默默做到父母应尽的义务并乐见孩子的自我成长。其实一切的陪伴与呵护都是短暂的,孩子终将独自去面对生活的多样与命运的抉择。父母能给到的,是正确的生活态度、健康的行为方式和必备的情感能力,孩子才能去拼凑和组合出自己的幸福生活。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拥有自己希望的美好生活。对于阳光、健康、有爱的孩子而言,这种幸福中一定会包含着父母。
培养一个热爱生活的宝宝吧,因为生活中有着你和我。
网友评论